西元1851年,因為水源、商業、信仰等因素長久以來的摩擦,基隆爆發了一場嚴重的漳泉械鬥,一百零八人因此喪命。由於情勢緊張,任何舉動都可能再次引發衝突,雙方甚至不敢至事發地收屍。
用錢也請不到,出團只看交情!傍淡水河而生的百年軒社──淡水南北軒
震天鑼鼓、高亢嗩吶,每每聽到總禁不住好奇循聲前往,看這次是哪尊神明出巡逗鬧熱。喧天的鼓樂,彷彿能夠帶著廟會盛宴與信眾的虔誠,一併上達天聽,這是台灣民俗慶典不可或缺的北管音樂。
曾製作全台最大手工蒸籠!七十年老手藝 富山蒸籠
去年十月,在萬華老區、淡水河畔,有個高齡九十的老師傅,在家人的協助下,陸陸續續花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手工完成了全臺灣最大的蒸籠。
年少習藝,歲月將他淬煉成國寶 掌中戲大師陳錫煌:「我不把戲偶當作戲偶,我把它當作是人。」
在台北市大龍峒附近,人潮川流的市區裡,車水馬龍的延平北路旁,有一幢閩式的白色四合院,靜靜地佇立著。
亂石崩雲,粉塵瀰漫,石頭堆中的三峽囡仔──打石大師劉英宏
亂石成堆、粉塵瀰漫,民國50年代三峽祖師廟前,聚集來自南北的師傅,不分寒暑敲磨石材、夜裡秉燭討論圖稿
響徹世界的台灣鼓聲──响仁和製鼓達人王錫坤
鼓聲是常常出現在台灣日常生活的一種背景聲,無論是神將團、八家將、官將首、布袋戲這些傳統藝鎮技藝項目,還是紅白喜事民俗活動,鼓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一雙黑手,揉出世界頂級墨條──陳嘉德父子傳襲台灣手工製墨技藝
相信不少人的小學時期會有這樣的回憶——台上老師手口並用,仔細地對著台下的小蘿蔔頭們教授書法。年幼的我們生澀地握著毛筆,白嫩的手掌緊握黑漆的墨條,在墨台上使力地來回轉圈磨墨。
用柴、食水——庄跤人的古早生活
過往家家戶戶煮飯時,會抬頭瞧瞧誰家有煙囪有煙,有煙飄出就表示已經起火燃柴,於是將土紙捲成輪狀,去那戶人家引火,紙輪要捲的扎實,才不會熄滅。
玉山衛生紙:戰後供應近乎全臺「衛生紙」的家族
2011年間,臺史博獲得臺中民俗收藏家郭双富先生捐贈一批常民生活文物。這批文物類型繁多,其中包括一疊非常不起眼的薄紙。
紙神像的復興——北港大師尋回失傳百年的技藝
生在台灣,多少都會有到廟宇參拜,或是在路上碰見繞境慶典的經驗,而你是否曾注意——「神像」是用什麼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