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00046
文化:手工製鼓
文/王亦信 圖/王亦信
責任編輯/邵璦婷
鼓聲是常常出現在台灣日常生活的一種背景聲,無論是神將團、八家將、官將首、布袋戲這些傳統藝鎮技藝項目,還是紅白喜事民俗活動,鼓聲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有經驗的鼓手大概知道,好的鼓,聲音亮而不刺,幾十年的捶打都不會鬆懈。但這樣的鼓一鼓難求,更不是機器生產能達到的。台北新莊就有這麼一個師傅,製作人人讚頌的好鼓,遍佈全台寺廟,甚至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漢唐樂府都用他們家的作品。
他就是响仁和鐘鼓廠第二代傳人王錫坤,目前,响仁和的名號已經傳遍台灣,蜚聲海外,成為了高品質鼓的代名詞。
繼承家業 不辱父親名號
將近九十年前,王錫坤的父親王阿涂創立响仁和,王阿涂原名叫王桂枝,因為名字有些女性化,人們習慣稱其「阿涂師」。阿涂師的父親是私塾的老師,一心希望兒子成為讀書人,然而阿涂師卻對民間藝術十分感興趣,常常給布袋戲伴奏。後來他迷上了鼓的製作,1929年在新莊碧江街開了响仁和製鼓廠。
當時工匠在台灣普遍地位不高,阿涂師雖然熱愛製鼓,卻也不願兒子做這一行。王錫坤23歲時,父親突然逝世,他正思索是否要繼承家業時,舅舅的一句「你沒有這個能耐」讓他下定決心,要拼出一番成績。
然而,剛起步的王錫坤困難重重。他沒有在父親手中繼承經驗和技術,也沒有自己的客源。他從小到大看父親燙牛皮,覺得很簡單,自己操作時卻煮到熟掉。跌跌撞撞摸索了幾年,才終於掌握了水溫和時間,把牛皮給處理好。
在製鼓過程中,要用釘子固定鼓皮/圖片來源:王亦信攝
製作好一面鼓,包含鼓桶和鼓面,需要數月的功夫。鼓桶需將大鐵環套在木桶上,用鐵鎚將大鐵環仔細敲打,確保牢固的固定在木桶上;再把木桶的四個面鑽上洞,將鐵環裝入鑽好的四個洞,裡面還要放上響條。製好的木桶,要在表面上漆及裝飾。
鼓面的製作則更為複雜,需將裁好的生牛皮放入八十度的滾水燙,將腥味和牛毛去除,燙過後還需再泡軟。之後用削刀把皮削薄,在太陽底下曬後拉繃。製好後的牛皮,用銅釦釘固定在鼓桶上,整個製作才算完成。曬鼓如果遇上天氣持續不佳,牛皮還可能因此報廢。
前前後後這許多步驟,王錫坤都幾乎從零開始摸索,經過無數次試驗,他終於找到了製鼓的方法,把响仁和的名號逐漸做響亮,可謂不辱父親名號,甚至青出於藍。
從事這個行業,就是希望對得起自己。
王錫坤製鼓多年,心得不少。他從不吝嗇於公開秘訣給同行,但他深知道「製一面好鼓,一定要每個步驟都用心,技術可以偷學,但別人卻不見得有耐心這麼做。」
許多來買鼓的人並非內行,一隻鼓的質量好壞、木材有沒有乾燥、音色是否上乘,唯有製鼓師傅最清楚。王錫坤說,有的鼓剛買回來似乎還不錯,但打個幾年就鼓皮會鬆掉,响仁和的驕傲是連用四、五十年鼓皮也不鬆脫。
王錫坤極為耐心地為鼓身上漆 /圖片來源:王亦信攝
四十年來,王錫坤一直堅持純手工製造,他認為傳統工藝完全無法用機器取代;另外,他也很講究天然的製作過程,不使用藥水浸泡牛皮,「用化學藥水不但皮會有味道,牛皮的觸感也比較硬」。
目前,响仁和是台灣僅剩少數以純手工製作大鼓的傳統老店,王錫坤繼續堅持用手工、天然製法,也成為了响仁和最有說服力的名片。全台灣九成以上廟宇都向响仁和訂製鼓,許多著名表演團體都用响仁和的鼓,包括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甚至連海外的寺廟特別向响仁和訂鼓,响仁和的鼓,已經銷往亞洲、澳洲和美洲和歐洲。
成立鼓文化館 推廣鼓文化
王錫坤回憶自己年輕時,家人都極力反對他入行,因為製鼓師傅在社會地位不高,很多人生活在溫飽線左右。但如今他做出名氣,也不忘思考如何改變社會對整個行業的看法:「我覺得我們要提升自己,讓人家瞧得起這個行業。」
2001年,他在工廠隔壁設立了「响仁和鼓文化館」,裡面收藏了有超過七十年歷史的阿涂師的作品,還有來自非洲、印度、西藏等地的鼓。在這裡,既可以看到斑駁、充滿歷史痕跡的鼓,也可以看到傳統和現代巧妙結合的五音鼓、青花瓷小鼓。
與輔大織品系陳亮運老師合作的五音鼓 /圖片來源:王亦信攝
响仁和鼓文化館目前開放民眾免費預約參觀,每當有人來參觀,王錫坤都會如數家珍地和來訪者解說每隻鼓的製作理念,以及製鼓的每個步驟。在這裡,王錫坤改變了很多人對製鼓的刻板觀念,很多人看過之後都直呼「製鼓原來是個很不簡單的行業!」
受到父親的正面影響,王錫坤的兒子王凱正也決定投入父親的事業。同時,這個年輕人也運用許多創業和巧思,為响仁和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例如,舉辦更多跨界活動,將响仁和打造成文化產業,開發文創商品,遠銷全台以及海外。
敲鑼打鼓治百病 用鼓聲治愈疾病
如今王錫坤已經小有名氣,但他卻並未就此停下腳步。一次,他在雜誌上看到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鼓聲對於因腦部障礙引起的疾病,例如精神障礙、阿茲海默症都有很好的復健成果,能夠讓大腦α波增加,讓人獲得放鬆、安定的感覺。
於是,一個想法在他腦海里萌生:响仁和既然是製鼓工廠,為何不跟一些醫療機構合作,透過鼓音療癒,幫助患病者改善他們的病情呢?
2009年响仁和協同交通大學、樂生療養院三方,讓院生進行鼓聲療癒,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一年後,王錫坤跋山涉水來到花蓮玉里榮民醫院,這裡住了近兩千位精神障礙者。這些平日需要別人照料的患者,在鼓音節奏治療後,不但可以上台表演擊鼓,還學會關懷他人,王錫坤感動得差點掉眼淚。
夜深人靜的時候,王錫坤坐在父親阿涂師製作的已經斑駁的大鼓前,用耳朵貼近鼓面靜靜地聽個五分鐘,「會感覺說阿爸在跟我說話,勉勵我要好好努力。」
王阿涂製造的鼓,如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上面記載了鼓廠地址 /圖片來源:王亦信攝
即將邁入古稀之年的王錫坤,白髮已爬上頭,雙手已磨得粗糙,而他從未放下手中的製鼓工作。人近古稀,鼓聲未息,王錫坤猶如他所製作的一隻隻精良大鼓,渾厚磅礴,不驕不躁,充滿生命的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