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銀行|BANK OF  CULTURE Navigation
  • 文化金庫
    • 傳統技藝
    • 地方習俗
    • 宗教民俗
    • 建築古蹟
    • 歷史記憶
    • 表演藝術
  • 關於我們
  • 永續天燈
  • Search
  • 文化金庫
    • 傳統技藝
    • 地方習俗
    • 宗教民俗
    • 建築古蹟
    • 歷史記憶
    • 表演藝術
  • 關於我們
  • 永續天燈
  • Search

頭城木藝巨匠,陳啟文的匠人魂:「不用幫我訂目標,我會幫自己訂,而且訂得更嚴格!」

2017-12-22

夏日頭城的柏油路上塵土蒸騰,黏膩的悶熱感受頑強地爬上肉身,一時揮之不去;然而,一進到啟文木藝坊,裡頭木料清雅氤氳的香氣迎面而來,

借地種草、手作織機——在地青年鄭至翔找回樹林失傳五十年的技藝

2017-11-30

一出樹林車站,觸目所及的是各式的小攤販;沿街的傳統市場傳來叫賣的聲音,

耳仔聾聾終不悔,傾注一生的專注──宜蘭林午鐵工廠 銅鑼大師林烈旗

2017-11-29

林午鐵工廠位於宜蘭鬧區的中山路上,招牌斑駁、匾額陳舊,在遊人如織的大路上顯得特別不起眼,不注意看可能以為這是一間修車廠。

機器取代不了的手作溫暖——北昌棉被行,台灣碩果僅存的製被職人

2017-10-31

走在五堵的巷弄之間,藍天下灰色的住宅區給人一種樸實憨厚的感覺,巷子裡靜謐無人,偶爾傳來幾聲摩托車的引擎聲。這裡藏著台灣為數不多,仍在手工製作棉被的北昌棉被行。

做過傢俱、賣過肉粽,半途轉行後依然忘不了最愛的志業——顏金益金光閃閃的漆線工藝

2017-10-26

要入秋的台北沒有一絲涼意,暖陽依然高照,南海路上的天空正藍。走進顏金益位於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舉辦的特展,小小的空間內展出了多組刻畫精細的工藝品,

十六歲的北管少年梁鈜傑,扛下傳承的擔,復興家鄉的古老樂曲

2017-10-12

今年十六歲的梁鈜傑,不忍心看家鄉的北管文化就此沒落,號召大家,重振在頭城超過五十年歷史的頂埔集蘭社,傳承北管「憨子弟」的精神。

產業的起落有時,匠人的溫度不變——木屐匠人陳仁程:「東西交到客人手上,就是最歡喜的時刻。」

2017-10-06

車開進豐原的鄉間小路,停在東豐自行車道旁的一幢木造房屋前,一下車,一雙比人還大的木屐隨即映入眼簾,這裡就是神岡鄉第二代木屐匠人陳仁程與妻子鄭秀珍共同創辦的「綠之戀木屐館」。

「戲棚底下站久了,機會就是你的!」十項全才黃世志,為布袋戲癡狂一生

2017-09-21

頂著一頭稍長捲髮、身穿一襲古典純白唐裝,眼前長相清秀、笑臉迎人的男子便是黃世志師傅——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的團長。

天公疼憨人,全臺唯一手工印模──鄭永斌的印模夢工廠

2017-09-09

生活中常見的傳統糕餅類,不論是紅龜粿、月餅、還是綠豆糕,上面總會印上充滿古意的花紋,你是否曾經想過這些花紋都是從哪裡來呢?

歲月中的拾荒者,為記憶補釘,九份賴志賢的焗瓷歲月

2017-08-29

瑞芳鎮的汽車路道阻且長,沿著山壁彎曲,迂迴向上通達老街。

  • Page 5 of 11
  • ←
  • 1
  • ...
  • 4
  • 5
  • 6
  • ...
  • 11
  • →

聯絡電話: 02-23115041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延伸品牌:C&藝術 / H&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