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紮是台灣喪禮文化中常見的重要元素,喪禮儀式結束,紙紮伴隨親人的不捨與掛念,一起燒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這樣獨特的糊紙工藝越來越少見,也因它帶有禁忌色彩,這個傳統的行業如今已漸漸萎靡沒落。
鐵皮裡的老靈魂 林柏占敲敲打打了半世紀,他要:「做到不能做為止」
穿過觀光客聚集的迪化街,大稻埕的小巷裡沉澱著時光的痕跡。民樂街靠近大稻埕公園的巷口,一陣陣金屬的敲鑿聲,夾雜在星期六上午的雨聲中,宛如一首古老的歌曲,唱著大稻埕的歲月。
台南本協少年製琴師 林宗範:「作咱家己的琴,彈咱家己的歌」
午後,本協庄天朗氣清,綠油油的稻田包圍磚紅的三合院,離大馬路最近的那一家門前掛著綠色獅頭,院子角落堆滿舊木料,走入室內則是整牆的月琴、三弦和大弓弦——這裡住著二十七歲的製琴師林宗範。
工業區裡的繡花師——江燕雪把時光繡進布
在仁德火車站旁的保安工業區,江燕雪家門口擺著小水缸和花草,走上二樓開闊的工作室,翠玉白菜、白虎、牡丹刺繡端正地被高掛牆上,還有一整牆的刺繡書籍映入眼簾。
跟阿嬤的約定,讓她成為全台第一位纏花技藝保存人——陳惠美的「春仔花」傳承之路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良緣永結,匹配同稱。」早期的台灣,出嫁的新娘頭上必備艷紅欲滴的纏花,以示吉祥。
從藥廠投入鞋廠 粗獷漢子為愛妻學做繡花鞋
走進西門町,穿過人來人往的徒步區,沿著峨嵋街一路前行。越過昆明街後,就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雖然同樣傍在大馬路旁
逆子返家承父業 手工製鼓第三代黃呈豐:「終於可以跟爸爸交代了!」
天色微陰,寒風呼嘯,迎著陣陣強風,我們穿進白牆矮房並排的小巷,來到彰化線西鄉的一個純樸小鄉村,穿著褐色羽絨背心,戴著黑框眼鏡,理著短短的平頭,台灣碩果僅存的手工製鼓老闆黃呈豐從工廠裡走出來,熱情地引領我們。
失智不忘編草鞋 謝吳京阿嬤:「我不做了,誰還會記得呢?」
謝吳京靠雙手一草一葉的精工細作,每天產出的草鞋不超過四雙,卻堅持這項技藝到了今日。曾為了推廣草編文化考取了街頭藝人執照,巡迴展演於台南、高雄,近年卻因背部舊傷且患上老人失智症,逐漸退出各大市集
大龍峒保安宮的拼場傳奇──郭陳家族,四代匠人延續台灣堆花技術
建築裝飾藝術,是因應建築性格而賦予其藝術性的處理手法,可以表達出宗教信仰、地方生活型態等人文特色,而堆花則是傳統建築裝飾技法的一種。
泉興榻榻米:老店創新 串起祖孫情
小小的工作室裡,師傅正一針一線的縫製榻榻米,藺草香飄送整條新美街。李金水於一九四七年創立泉興榻榻米,二〇〇八年後交由孫子李宗勳接手,李宗勳將榻榻米結合文創,延續傳統手藝並注入新活水,迄今已有將近七十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