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店就是我的家人啊,一輩子的時光都在這裡度過……」她的語氣雖略顯疲憊,卻帶著驕傲。
在迪化街整排的磚樓中,掛著一串醒目的紅色燈籠,來到門前,便能見到張美美師傅──她正坐在一盞紅色大燈籠前,熟稔揮毫。
說起「老綿成」──當年由茶葉工人轉行的祖父創立,從批發金紙開始做起,在大稻埕街尾可說是名聲響亮;然而,隨著時光流轉、金紙產業結構改變,父親初接手時便遇困境。轉念一想「『燈籠』和金紙性質相似,廟會、拜拜都需要用到」,那就來做燈籠吧!
對信仰的堅持,成為老綿成投入燈籠製作的契機;而傳承至今,「燈籠」與「老綿成」對美美師傅的意義,在維繫生活的層面之上,更進一步內化了──那代表著「家」。
對生養老綿成的大稻埕,師傅也如愛惜家人一般地珍視著。訪談之間,她細數迪化街的種種,更幾番推薦我們結束後到街上四處走走。
與美美師傅的相遇,讓我思考起「生存與生活」之間的相同與不同……
「沒辦法~因為要生存啊!」幾次採集故事,每當問起師傅們為何會做這行,「為了生存」是我們最常得到的答覆;但在生存之外,沒有明說的是他們與工藝相伴而生的情感,或內斂、或幽微,只留露於細節,若無細心觀察則不易發現。
看著美美師傅搬動大紅燈籠、坐回板凳,回復到我們來訪前的模樣,平靜沉穩的完成一個大字。一如她過去無數次所做。
生存與生活,既相同,又截然不同。
能對一件事物投以數十載不懈的堅持與熱忱,是多麼可貴!
走進文化金庫‧繼續未完的故事→大稻埕的微光 百年燈籠店老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