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光影】EP10.與祖靈對話(上):縱谷平原上的太巴塱部落

  

      

編碼:00171
文/陳姿樺  圖/文化銀行
責任編輯/邵璦婷、陳德娜

   

     

ka’Kitaan家族:大洪水後的第一個後裔

   

    

第一次前往太巴塱部落是某個冬日下午,在一條鄉間小路旁,座落著一棟以茅草與竹子蓋建而成的屋子,上面掛著「ka’Kitaan」的牌子。這裡是太巴塱部落的ka’Kitaan祖靈屋,也是過去舉行重要儀式,如獵首祭儀的所在。

   

      

相傳,ka’Kitaan家族是大洪水後漂流此地的第一代祖先直系後裔,地位崇高,也只有他們可以將祖先事蹟刻在屋柱上。如今,家族已經傳承到第五十九代的何玉蘭女士了。

  

       

如今,ka’Kitaan的祖祠已經重新修建,如今當部落有重要慶典時,也會在這裡舉
行。(照片提供:ka’Kitaan家族)

   

       

在原住民的傳統信仰中,他們崇拜自然山河、祖先與靈祇。往生的人不會離開,而是成為祖靈,繼續守護部落。因為最早沒有文字記錄,所以部落的故事會透過口傳、雕刻、繪畫、紋身等方式代代相傳。而雕著祖先像的柱子,也就是祖靈柱,是重要的精神象徵,製作也相對嚴謹,不論是圖像、擺放位置皆有規定。

   

      

現在,我們看到的ka’Kitaan家屋祖祠已經重新修建。日治時代,族人被迫搬離此地,加上越來越多人改信天主教,或是離開原鄉工作,部落傳承逐漸停擺,直到近年才隨著祖祠的重建逐漸找回失落的文化。

   

      

天使、發光的女孩與慶典

   

      

ka’Kitaan家屋的柱子上有許多圖紋,講述著這個敬拜太陽母神與月亮神部落的種種傳說,關於祖先與這個族群的起源。

   

      

在「國寶光影」展場裡,立有發光的祖靈柱,民眾可以拿起耳機,親自聆聽族人用國母語訴說祖先故事。

   

      

第二代祖先 Dogi 與 Lalakan,兩位是兄妹。幾千年前,因為一場大海嘯,世界上只剩下這兩位兄妹留存下來。為了繁衍後代,他們決定結為夫妻。然而生下來的孩子,卻都是爬蟲類。天神聽到了他們的哭聲,因此派遣傳遞訊息的神下來人間。在了解事情經過後,天神分送了種子要他們好好耕耘,叮囑著只要這樣做,未來就會生出正常的孩子。如今,這段傳說也被視為是太巴塱阿美族人的始祖。

   

     

此外,傳說中有個會發光的女孩叫Tiyamacan,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她的身體就會發出耀眼的光芒。海神發現後很喜歡她,想娶她回家,無論女孩躲到哪,海神總能依循著光芒找到她。

   

     

另一個傳說則是太巴塱豐年祭的起源,原有一對兄弟,按照部落習俗,男子需要能夠獵首才會受人尊敬,於是父親決定犧牲自我,製造機會讓兄弟倆砍下他的頭顱。事後發現自己砍下父親頭顱的兩人十分慌張,便將父親的腦袋帶回家放置在家屋前的屋架上,每年以公鹿祭祀,至今演變成部落盛大的豐年祭。

   

      

文物,應該何去何從?

   

     

2003年,以Fuday Kumud為首的年輕人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博物館提出申請,希望能將祖靈柱的原件帶回部落。「文物應該留在典藏地,還是回歸到原來的文化中?」關於文化傳承與文物保存的對話,就此展開。雙方從不同的考量點切入,族人希望透過祖屋重建與祖靈柱回家,重振部落文化與信仰。然就中研院的立場來看,則考量到文物的脆弱性與後續保存條件。

   

   

      

如今,ka’Kitaan的祖屋與祖靈柱已重建,慶典舉行依舊,而柱子的原件仍保留在中研院。胡台麗的紀錄片《讓靈魂回家》便是紀錄了這一段特殊而動人的歸還與重建事件,而未來太巴塱部落的文化故事,也將由世世代代的族人繼續書寫下去 。

  

   

 


 

# 想了解更多國寶的故事,臺灣國寶館開館展覽【國寶光影】現正展出中!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