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00170
文/陳姿樺 圖/文化銀行
責任編輯/邵璦婷、陳德娜
早期篳路藍縷的社會中,人民往往只能將希望寄託於信仰,於是強烈的信念一一轉化為神像、儀禮器物與宗廟裝飾物,承載信眾意念的佛像多半被期待要有更加莊嚴的形象,而粧佛工藝,正是應著人民的需求而世代流傳的傳統技藝。
實現人民想像的魔術師
俗語說:「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粧佛工藝指的就是裝飾佛神像的技藝,內容從木頭雕刻、泥土塑形,到神像彩繪、裝飾等,都由粧佛師傅一手包辦。
一般來說,粧佛可分為泉州派及福州派。「泉州派」通常會將椅座與神像分別雕刻再結合,造型圓潤,以漆線和盤繞突顯立體感。「福州派」則以整塊木材雕刻,且有脫胎製法,但因耗時耗工,是目前較少見之做法。
所謂神韻,皆是人民於信仰的想像,而粧佛師傅的工作,便是應著廟方和信眾的想像,刻畫出大家心目中的神韻。「文身,要做得比較斯文的模樣;如果是武將的威武感就要重一點,若是觀音,就要做得慈眉善目。」粧佛工藝重要保存者施至輝如此說明。
讓工藝開始有了生命
粧佛透過木雕與漆藝,刻畫出一尊尊佛像的神韻。同樣地,交趾陶則是透過泥塑與上釉,讓每件作品充滿生命力。就葉王的作品來看,其風格偏向細緻寫實、主題生活化,反映人間的真實樣貌,如收藏於臺南學甲慈濟宮的瘦羅漢、胖羅漢便是一例。
作為葉王代表作之一,胖瘦羅漢雖無華麗的裝飾,卻能從結構比例、人物表情及肢體動作,一窺葉王展現寫實的功力。瘦羅漢的內凹五官、胖羅漢的豐厚脂肪,以及生動的打哈欠動作,使其毫無瓷偶的生硬之感。
另一件葉王的作品則是收藏於同處的加官晉祿,呈現漢人社會對人生的期待。手托帽冠與手捧一隻鹿的「加官」、「晉祿」,分別意味著「晉升官職」和「增加俸祿」,兩位官人的圓潤體態象徵其身份地位,衣料則在衣袖和下著分別呈現飄逸與穩重之感,展現葉王的精湛工藝,只可惜目前保存的「晉祿」已無原先代表俸祿的鹿。
同為刻畫神韻之人,看見百年前的葉王作品,施至輝也感到佩服:「衣袖和衣領做得很薄,如果沒有做得很精細,燒下去會裂開。」當匠師的技巧足夠精細,讓工藝因而有了生命;而當工藝開始有了生命,人們的信仰也得以永恆存在。
# 想了解更多國寶的故事,臺灣國寶館開館展覽【國寶光影】現正展出中!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