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包土,跟土地培養感情 侯小圓的手捏柴燒陶

 

編碼:00159

文/林苡秀 圖/蔡耀徵
責任編輯/邵璦婷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便已知製陶,隨著時光的嬗遞,經過數千年的演變與交融,至今已創造出如燒磚、煅瓷等數十種不同的製陶技術,而這些技術的起始,皆是源自於「柴燒」。

 

柴燒窯在西部已有完整的發展脈絡,窯廠遍佈,但在東部大型的柴燒窯卻非常稀少,石梯窯是目前東海岸的第二座大型柴燒窯,侯小圓因為一個機緣而進入手捏陶的世界,如今也開放工作室讓民眾可以體驗和連綿的山、遼闊的海相伴,進行手捏陶創作。

  

侯小圓在因緣際會之下來到東海岸,與山海相伴,開啟了手捏陶的創作。(蔡耀徵攝)

 

以高溫一千兩百五十度燒過的手捏陶,每一只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樣貌。柴燒獨有的自然落灰,會隨機地覆上作品,創作者只能賦予陶器外型,至於要穿上什麼樣的外衣,則由命運決定,且直到開窯的那一刻,才會知道作品最後的樣子,這就是柴燒的迷人之處,不管它是什麼樣子,由自己掌控的始終只有一半,剩下的是火、窯與木柴所給予的驚喜,端看你怎麼解讀。走過人生風浪,陶工藝讓侯小圓生根花蓮,火煉過的人生,與作品一樣令人感到津津有味。

 

侯小圓醉心於柴燒陶的獨特風貌,每一次開窯,都是一次驚喜。(蔡耀徵攝)

 

在臺十一線六十三點五公里處,石梯窯低調地隱藏在梯田之中,前面是太平洋與映入眼簾的稻海。創辦人侯小圓二〇一五年來到港口部落,買下這塊地,建了一座窯,就此落地生根。這趟旅程的開始,源於人生的失序。

 

當時的侯小圓失婚、失業、失去方向,一心想把自己流放到一個徹底陌生的地方,「剛開始,連呼吸這麼簡單的事都需要重新練習。」侯小圓說,待在東部,感覺時間特別多,需要找一件事讓自己定下來,同時身為茶藝師的侯小圓,過去在選購茶具時,就偏好質地純樸的柴燒茶具,因此選擇了柴燒陶作為自己的題目。

  

本想到都蘭陶舍拜師的侯小圓,遇到了陶藝家林答艾,想不到答艾老師說:「我沒辦法教你,但是我可以給你一包土,讓你自己跟土培養感情。」那天,侯小圓獨自用那包土慢慢地捏出她的第一把壺,從此被陶土黏住了。

 

林答艾告訴侯小圓:「我沒辦法教你,但是我可以給你一包土,讓你自己跟土培養感情。」 這也成為了她教學、創作的核心理念。(蔡耀徵攝)

  

祡燒窯在所有的陶藝技術中,成功率最低,不可控因素極高,與講究細膩、光滑的陶瓷比較,曾被視為粗糙的次級品,在陶瓷界的發展中,被漠視了很長的時間,後來才由日本陶藝家重新發揚。柴燒陶雖難以量產,但其質樸溫潤且變化多端的精彩特質,終究在一片追求細緻滑順的陶瓷浪潮中,成為無法忽視的存在。石梯窯的定位為手捏陶,就算是一樣的器型,因不同人的指紋與無法預期的落灰效果,每件作品都獨一無二、無法複製。

   

侯小圓身材嬌小,心願卻很大,當聊到人類在考古時發現新石器時代就已知用陶,她眼睛忽然亮了起來:「我希望以後的人,在石梯坪可以挖到陶片,知道這個地方曾經有座窯,叫做石梯窯。」二〇一七年,石梯窯在港口部落開幕時,她說:「我在這裡種下了一顆陶的種子,希望可以分享給所有到來的人,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我也在等待。」一切的流動與未知,在這裡都被無條件接受,如同柴燒陶的本質,由人、火、土、窯,交會瞬間發的火痕、灰釉、燻燒,沒有一樣是可以控制的因素,然而交織出來的成果卻總是美麗。

    

柴燒窯每次開爐,都需要四到五天不間斷的添柴生火,但即使辛苦,每次開窯仍是驚喜十足。 (蔡耀徵攝)

 

石梯窯的體驗教學非常開放,侯小圓認為每個人都能自己詮釋陶土的美感,沒有標準答案,教完最基本的步驟,將土拍實、找到中心點往下壓、抓到底部,剩下的就讓學員自己發揮,只在必要的時候,提出建議與指導,大大降低了學員心裡對手捏陶藝自我設限的門檻,讓學員非常安心地,用小時候玩黏土的心情,專心地與手上這坨土培養感情,因為她認為自己留下的手痕就是手捏陶最迷人的特色。

 

石梯窯也入選為東海岸大地藝術節開放工作室,二〇一八年時以基本泥塑為主要課程,二〇一九年則策劃了「咖啡x陶學」主題,希望讓大家對於生活以及陶土創作有更多想像,未來也將規劃「金工X陶學」課程,帶領民眾體驗多種原料的結合、碰撞。

  

來到石梯窯,侯小圓說要自己與土培養感情,無論最終捏出什麼作品,都是當時的心境呈現。 (蔡耀徵攝)

  

柴燒不是輕鬆的活,石梯窯看起來不大,但一次燒窯可容納的作品量高達四百到五百件,每次燒窯得進行四到五天,柴火二十四小時都不能斷,需要分三班輪班看顧,期間需要不斷監控溫度、視狀況投柴,升溫時放入邊柴,保溫時放入大塊的相思木與樟樹,將溫度控制在一千兩百五十度,做窯內「還原」(讓窯內缺氧)約二小時,再重複放柴火燒製。

 

當溫度超過一千兩百度,木灰開始熔融,其中的金屬礦物因化學反應使得釉面產生不同的色彩與質地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稱為「自然灰釉」。然而,過程中的化學作用卻會對窯壁產生侵蝕,因此石梯窯的壽命預計只有一百窯,每次開窯都是一期一會。

 

開始燒窯之前,融入在地的侯小圓通常會準備香菸、米酒、檳榔祭拜祖靈,保佑過程一切順利。 (蔡耀徵攝)

   

對侯小圓而言,茶藝師與陶藝師最大的差別在於茶是一種內斂的表述,陶則誠實而外放的展露,「真正的小圓,在開始捏陶後才活了出來。」在這個面對太平洋的石梯窯,侯小圓經常一個人從早捏到晚,所有雜亂心緒,都在與土的方寸拿捏之間慢慢沉澱,幻化為器型,傳達著當時的心境。

 

生活中的所有器具逐漸被親手創作的陶器取代,重新掌握日常的扎實感,過去生命中的風暴,成為引領自己蛻變的契機。倔強漂泊花東的土,捏成了從未想像過的安定面貌。時節正值雨水,萬物復甦,我們在石梯窯見證了一個重新破土的生命,如此美麗、如此堅定。

 

 


 

石梯窯

 

地址: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石梯灣 118 號之 6(臺 11 線 63.5K,沙漠風情民宿正對面)

電話:0920-397-254

 

本文收錄於「手作的人——二十處扎根土地的手作工坊」,由文化銀行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共同出版,推廣臺灣20處手作體驗工作坊,鼓勵民眾以手作認識臺灣工藝之美。本書預計於2019年12月出版,欲知詳情,請關注文化銀行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