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也習字——專訪活版印刷職人洪東漢

 

編碼:00158

文/王子承 圖/王子承
責任編輯/邵璦婷、徐雪瓊

 

 

東鑫印刷廠老闆洪東漢感嘆著時代變遷對活字印刷的影響。(王子承攝)

  

「我心裡時常在想,希望我退休前,能夠把我這些機器捐出去,但是政府不收啊。」東鑫印刷的老闆洪東漢無奈地說著。

 

東鑫印刷廠是活版印刷產業裡的一環,過去的活版印刷即運用自由組裝、可移動的鉛字塊印刷的方式產製各類印刷品。在數位印刷出現前,臺灣的活版印刷產業曾經非常活絡,且以萬華為最大本營,整個產業包括鑄字行、印刷廠、裝訂行等。然而隨著電腦、自動印刷技術的發達,整個活版印刷面臨巨大的衝擊;位處萬華的東鑫印刷,則是努力在時代的洪流中存活下來,努力運轉著。

 

從印刷史窺見臺灣史縮影

 

世界活字印刷的起源之一,可以追溯到北宋慶曆年間(約1041-1048年)畢昇所發明的膠泥活字版印刷術(1455年2月23日歐洲出現第一批活字印刷的《古騰堡聖經》),對人類歷史上知識的傳播有莫大的貢獻,後來因現代數位印刷崛起而逐漸沒落。

 

1103年《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殘頁,為現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實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三猎

 

而臺灣的印刷史發展,也受到不同時期的統治者的影響。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帶來了鉛字活字印刷品;隨後的明鄭時期帶來了中國傳統木雕版印刷術;到了清末,傳教士從英國運送鉛活字印刷機到臺灣,是臺灣歷史上第一臺現代印刷機;日治時期,日本人帶來了許多西方印刷術,這時期出現的《日日新報》,也是臺灣大量印刷的開始。

 

爾後,日本戰敗離開臺灣,許多在《日日新報》擔任印刷的師傅,就選擇在萬華開印刷廠,萬華也因此成為全臺最大的活版印刷廠聚集地,全盛時期據說有三百多家,如今僅剩零星幾家仍持續運作,東鑫便是其中之一。

 

為熬出師 洗了兩年半衣服

 

東鑫印刷的老闆洪東漢從十四歲就入行,「九歲時爸爸就過世了,媽媽要獨自扶養四個小孩。」因為不忍媽媽辛苦,洪東漢渴望學得一技之長分擔家計,最後進入臺北的天祿印刷當學徒。

 

天祿印刷是當時臺北老牌的印刷廠之一,有著臺北最古老的印刷機。洪東漢回憶起學徒生活時說:「那時候當學徒很辛苦,幫師傅洗了兩年衣服,只是為了學到印刷的功夫;兩年半後,因為師傅要離職了,最後才把真功夫教給我。」

 

因此,年僅十六歲的洪東漢便成了天祿印刷裡的師傅,這一待就是十幾年。對當年單純想習得技術養家的洪東漢而言,會持續留在這一行,一開始並非是什麼遠大的理想,「老闆對員工非常苛刻,很多時候都想一走了之。但都因為老闆跟媽媽認識,每次都無法順利離開。」

 

最後,洪東漢三十歲那年,決定自立門戶、創立東鑫。然而,即使在印刷產業蓬勃發展的環境,創業也並非順風順水,初期曾面臨發不出薪水的窘況,但一路都是憑藉著貴人的相助才得以站穩腳步。

 

臺灣戒嚴時期,對出版品把關嚴格,一字之差,人可能就人間蒸發。圖為擺放各種鉛字的架子。
(王子承攝)

 

另一方面,過去印刷業也可說是高度危險性的工作。洪東漢舉例說,像裁紙機的操作,稍有不慎手就會受傷。這是因為它需要一人站在裁紙機上把刀片搖下、另一人在下把紙張放好,曾有師傅忘記把手拿開,四根指頭就不見了。

 

除此之外,當時臺灣的政治環境特殊,印刷業也是政府特別關注的產業。東鑫有次在印製政府相關文件時,不小心在打樣階段誤植某政治人物的名字,即使還未大量印刷,但負責排版的師傅仍然在警局寫了封悔過書,事情才就此落幕。

 

挺過時代巨變 盼活版印刷不隨歲月消融

 

聊了許多活版印刷的過往,對於它如何分工以致產出成品,我們也相當好奇。對此,洪東漢說以前活版印刷大致牽涉三個層面:客戶、印刷廠、鑄字行。印刷廠在收到客戶需求後,鑄字行會負責檢字(註1),將檢好的鉛字交給印刷廠排版、打樣確認,最後才是大量印刷。

 

活版印刷的字體顏色,由印刷廠自行調製,有紅藍綠黑四種油墨。此為半自動印刷機的油墨。(王子承攝)

 

然而,活版印刷中最重要的鑄字,如今只有日星鑄字行還在運作,且價格也不同以往。洪東漢細數多年來的變化,數位印刷剛出現時,許多活字印刷廠都不認為會被取代,然而隨著臺灣最大的中南鑄字行在九○年代倒閉,活版印刷廠商同樣也面臨一家家熄燈的情況,產業獲利逐年減低、人力也大量流失。東鑫印刷廠的人力也縮減到三個人,即洪東漢夫妻與一位資深排版師傅。

 

今日的東鑫印刷廠的訂單大部分來自政府機關、學校,也有很多從澎湖、香港、韓國、日本等地的客戶,因為喜歡活版印刷品的溫潤質感而來。為了能消化更多的訂單量,洪東漢也買進了半自動印刷機,加速印刷的流程。

  

面對印刷技術的改變,洪東漢笑說:「也許我是比較死板,但這樣也有好處。」洪東漢形容自己死板,但我們看到的卻是他對於印刷製程與品質的堅持,採訪過程他也常提到東鑫無論如何都是準時交件,也很少被客戶嫌棄;多次想收掉印刷廠的他,屢次都會被客戶挽留而打消念頭,「因為對現在來說,活版印刷真的很難得。」

 

洪東漢對品質細節相當嚴謹,我們趁他與業務確認訂單同時,捕捉他確認工作的神情。(王子承攝)

 

雖然數位印刷是市場的大宗,但關於品質,洪東漢也有話要說。他表示活版印刷全部都是自己開版,與現在合版印刷的方式有所不同,比較不會產生色差的問題(註2)。洪東漢也試過與數位印刷的廠商合作,但因為成品相差太多,最後他成功說服客戶改以活版印刷方式維護品質。

 

採訪尾聲,洪東漢說自己已經七十幾歲,沒餘力做創新,「以前我這個行業是靠手工,現代印刷要靠頭腦。」雖然他語氣裡帶著無奈,但從整個訪談過程明顯感受他心中仍有一個夢,是傳承活版印刷知識的夢,也是將文化財傳承給下個世代的夢。

 


註:

1. 檢字師從字架上檢出需用的鉛字,以利排版;若無則需重新鑄字。而鑄字行提供的字體有楷書、黑體、明體、宋體四種,字體的大小也有一到六號(六最小)等粗細之分可選。一個正常的鉛字大概能印一萬張紙左右,超過就會磨損。

2. 合版印刷指多個檔案合併在同一個版上印刷,可分攤版的費用,適合少量印製。惟無法考量單一版面對顏色的要求與調整,因此易產生色差。


文化銀行每週都有關於老文化的報導!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那我們每週都可以私訊給你新的喔!
[每週都想收到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