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00145
文/陳姿樺 圖/陳姿樺
責任編輯/徐雪瓊
冬日的暖陽灑落在和美小鎮上,沿途毗鄰的工廠與農田被曬得閃閃發亮。信步走在這小鎮上,撲鼻而來一陣濃郁的花生香氣加入其中,彷彿用氣味就可以確認,每日忙碌榨著花生油的信富食油行已經到了,而這裡也是臺灣少數仍在運作的傳統油車間。
古早油車間 傳統食用油歷史風華盡現
油車間是臺灣農村傳統榨油的場所,其發展可以從製程的演變來分析。明朝末年到日治初期採取的方式為物理壓榨法,機器是木械式榨油機,當時的動力來源是牛、馬等獸力及人力;日治末期到1960年代,則改良為機械式榨油機,動力來源也變成了以電力和人力為主,而這也是大多數目前臺灣僅存的油車間仍然採行的技術。
然而,油車間並非隨處可見,只有在生產原料的地方才有可能存在,主要的製作原料則大致分為油茶、芝麻與花生,整個西半部地區包含新竹到臺南都曾經有油車間的存在,有些地名甚至可以發現油車間的蹤跡,例如彰化縣花壇鄉的油車巷、或是雲林縣莿桐鄉油車路等。根據歷史資料,1970年代全臺灣的油車間數量更高達三百多家,在在顯示昔日油車間與人民生活的緊密連結。
從花生到花生油 油車間裡的漫漫旅程
步入信富食油行,轟轟作響的偌大機器滿溢著熱氣與香味,一顆顆花生變成一瓶瓶花生油的旅程正要開始。
整齊堆放在一旁的麻布袋色彩繽紛,其上清楚紀錄著農民的姓名,裡頭盛裝著辛苦種植的花生,一袋袋依序被師傅倒入機器裡,而隔壁的大鍋爐裡滿滿的花生在高溫裡翻騰焙炒,一旁則是信富食油行的老闆,每隔一段時間就從爐中取出花生在掌心搓揉檢視,像守護神一般地守護著香氣的關鍵。
經過高溫的淬鍊,這些花生接著經過機器上方的通道,去除掉碳化的部分,同時來到粉碎的步驟,覆蓋著厚厚一層碎屑的機器嘎嘎作響地將花生一一吸入碾壓成粉,再來透過炊蒸讓蛋白質油水分離。而這些蒸煮過的原料,則由師傅將其填入放有襯紙的鐵環模具中製成餅狀,最後將這一塊塊鐵餅依序地放入壓榨機,放滿之後啟動機器就能藉由壓力榨出油脂。
當橙黃晶瑩的油一點一滴的從鐵餅中滲出,就像農人數月的心血落在機器上,最後匯流回到自備的桶子中,一桶桶的天然與安心,毫無加工的純粹一覽無遺。
至此,花生的旅程即將到了尾聲,榨油後的殘渣(油粕)由師傅集中放置並將做為肥料使用,在這座油車間裡,一切來自於土地,也終歸於土地。
若要說這裡比花生香更濃厚的,大概是記憶了。採訪過程中,看著老闆娘揹著年幼的孫女穿梭其中,這油車間裡的一切將會成為她伴隨她成長的回憶;一旁的農人等候著榨油、左鄰右舍之間的談天說笑,也是這個空間獨有的生活記憶。
然而,這樣充滿回憶的地方,為何卻面臨消失的危機呢?
傳統榨油法的沒落與曙光
回到1950年代,當時為了滿足國內畜牧業的需求,開始進口黃豆並在國內的提煉廠生產豬隻的油粕飼料,而後才設立精製廠,將油品再精製至人類可以食用的標準。從那時候開始,每戶人家廚房裡的傳統食用油便一罐罐地換成了相對便宜的沙拉油,油車間逐漸消失。在市場競爭以及消費者味蕾的改變之下,目前臺灣還持續運作的油車間已屈指可數。
「對我來說,跟油車間榨出來的油相比,化學萃取所提煉出來的油,是毫無生命力的油,它與臺灣這塊土地的連結是斷裂的。」身為信富食油行第四代同時也是油車間復興運動發起人的孫翌軒這麼說著。
除了沙拉油興起以致消費者使用習慣改變外,緊接著2013年起發生的多起食用油品風暴,促使地方政府積極查緝各食用油工廠,其中也包括小型油車間,若無依相關法規改善,將面臨停工或倒閉的困境。然而,政府以同一套標準審查資本額相差極為懸殊的大型油脂工廠與小型油車間,顯而易見的,幾乎沒有一家油車間能符合標準。
眼看著油車間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孫翌軒毅然而然發起油車間復興運動。「我們透過串聯各地的油車間業者向政府陳情,希望政府能夠網開一面,給油車間業者一條生路。」而在2018年底也終於迎來好消息,農委會將修正《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讓油車間的生存看見一線曙光。
油車間復興運動 搶救瀕臨消失的生活文化
孫翌軒從小就在傳統油車間的環境裡長大,自外曾祖父那一代即開始幫助農民代工花生油、芝麻油。「油車間對我來說,是一個養育我成長的傳統產業;對我父母來說,是一份生計;對農民來說,則是一種生活的方式。」話語裡盡是油車間之於這塊土地存在的意義。
走過歷史的油車間,面臨需求的減少,許多油車間也因為年輕一代不願接手而紛紛關閉。「油車間一旦消失了,農民的油料作物該拿到哪裡去加工?」為了保存農村獨有的香味,孫翌軒所發起的油車間復興運動,透過與農民契作、到油行買原料榨油以及直接向油行或農民買油這三種不同的模式,希望讓消費者可以重新掌握食用油製造的主導權,同時又能達到農村活化,進而復興各地凋零的油車間之目的。
除此之外,孫翌軒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油車間,工作之餘到臺灣各地舉辦講座、與大學合作辦理營隊,實際帶領年輕人進到油車間,親自感受油車間運作的原理並體會其中工作的辛勞,一步步讓油車間在更多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我們主要是做老百姓的油。」一整個早上在油車間裡進進出出忙碌的老闆娘楊霈晴如此說著,這大概是最符合油車間的介紹了。離開時染了一身花生香,心裡則是染上了這兒的人情味。也許這座油車間裡,榨的不只是油,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散發的也不只是油的香氣,更是對這塊土地眷戀的滋味。
文化銀行每週都有關於老文化的報導!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那我們每週都可以私訊給你新的喔!
[每週都想收到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