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縮臺灣茶 茗香水瓶裝嗅覺記憶

編碼:00137
文/李宛諭  圖/李宛諭、P.Seven 提供
責任編輯/邵璦婷

 

台灣茶文化聞明世界,歷史悠久。圖片來源:文化銀行。

 

夏末,旅人背起行囊,踏著輕盈的步伐在巷弄間穿梭,並依循地圖指示來到一處香水展示空間。推開大門,竟仿若誤闖群山包圍的茶坊,馥郁的茶香旋即竄入鼻腔,輕輕一吸,氣味纏繞旅人的海馬迴,無意識地種下寶島記憶。此時,縷縷清幽茶香正無聲訴說著淵遠流長的台茶歷史……。

 

濫觴於漢魏 茶歷史久遠

 

最早的飲茶文化可追溯回遠古漢魏六朝時期,西漢辭賦家王褒之《僮約》云:「烹茶盡具,鋪已蓋藏」、「武陽買茶」之句,證明當時茶已是生活日常用品。唐代陸羽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業百科全書《茶經》,有系統地記載茶葉自然科學與人文典故。

 

唐代陸羽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業百科全書《茶經》。/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而後隨著交通運銷日漸發達、禪宗等宗教因素間接刺激,宋代的茶葉蓬勃發展。時至明末清初,「功夫茶」於潮、汕一帶興起,以瀹泡方式品飲,且十分講究使用器皿、沖泡流程,以及閒適雅致的泡茶態度等。此時,先民自中國來台開墾,將中國的飲茶文化帶到台灣。

 

然而,1960年代前,台灣民間生活中對茶的使用止於可解毒去瘴的藥用茶、祭神的儀式茶等,精緻的品飲僅存於少數階級中。當時,台灣清末和日治時期的仕绅承襲明、清潮汕喝茶方式,在優雅的聚會場所中品茗交誼,帶動了早期的茶藝文化。

 

多元歷史背景 碰撞「台式」風格茶文化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大量中國大陸人士移入,台北巿中華商場開始出現供外省人聚會、聊天的茶館,然因有日本殖民背景,一些茶館、喫茶店仍有「女給」陪侍的習俗,而常被貼上「色情場所」標籤,甚至一度遭內政部禁止設立。

 

1970年代,政府積極扶植茶產業發展,林馥泉等學者也齊力推廣臺灣茶道。如今,台灣茶藝融入中國人文美學、佛教禪宗觀照、日本茶道和台灣現代生活氛圍,形成與生活、環境緊密結合的「茶事文化」。今日的台式茶道側重對茶葉本身、與茶相關事物的關注、用茶氛圍的營造,以及修身養性的思索。

 

茶之於台灣人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淡雅的茶香交織不同階層人民的共同記憶,有高尚的品茗藝術,也有樸實的生活野趣,同時,茶也是外國人認識台灣的第一步,而座落在松江路上的P.Seven,希望以香水瓶裝台灣,濃縮台灣人對於茶的想像,不僅讓本地人嗅聞家鄉味,也讓外國人用鼻子紀錄寶島回憶。

 

融合人文與自然風情 茗香水瓶裝台灣

 

推開P.Seven紅色大門,粉嫩的乳香味撲鼻而來,彷彿誤闖夢幻的童話王國。展示空間不大,桌上羅列各式精緻瓶罐,靠近一嗅,便是嶄新的天地。等待半晌,創辦人潘雨晴從門簾後現身,頂著一頭綠色挑染短髮,踩著平靜的步伐,稍帶靦腆地坐下,談起自家研發的「茗香水」,眼神散發的盡是炙熱。

 

P.Seven研發台灣獨特「茗香水」。/圖片來源:李宛諭攝

 

茗香水以「森—茶—墨」分別代表前、中、底調。「我們是瓶裝台灣的概念。」潘雨晴表示,若一名旅人來到台灣,首當其衝會透過網路資訊,知道台灣是森林島嶼,因此在香水的前調加入杉樹、檜木、乳香,增添鮮活氣息。

 

而後旅人漸漸深入了解台灣文化,便會接觸到歷史悠久的台灣茶,其中又以金萱茶的味道最討喜,因而以此為香味主軸。吸收表層的台灣知識後,旅人走進庶民社會,與台灣人共同生活,浸濡在濃濃的人情味中。而墨聞起來有粉粉的感覺,頗似溫暖的台灣人,因此茗香水以墨香為底調。

 

茗香水以森、茶、墨分別代表前、中、底調/圖片來源:P.Seven 提供。

 

調出台灣氣味 耗材耗力又耗資金

 

茗香水定調前,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尋找台灣的氣味,期間P.Seven團隊走訪各式茶園品茗,體驗茶葉最純粹的味道,另也走進森林,用心感受嗅覺暢通當下的氛圍。至於墨香,團隊首先針對穗甘松、龍腦等古早製墨材料做研究,並找到一系列的墨香基調。而後,為感受製墨、磨墨、寫毛筆等過程實際會產生的氣味,P.Seven拜訪製墨大師陳嘉德,並對原先的基底做一些調整。

 

調香團隊走進森林,感受當下氛圍。/圖片來源:P.Seven 提供。

 

看似壁壘分明的茗香水三重奏,其實是七十幾種原料交織、碰撞的圓舞曲。由於某些氣味萃取出來後與原先味道差異過大,因此須以不同的氣味堆疊、還原,而這個還原的過程就是「調香」。「一幅畫是堆疊,香水也一樣,靠創作去堆疊出來想呈現的味道。」潘雨晴表示,調香就像調色盤,加入適合的氣味基底,混合堆疊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味道。

 

然而,調香過程需要消耗龐大原料和金錢,還要整個團隊貢獻嗅覺經驗。「總共做了300次氣味的平衡,每做一次就是消耗一堆原料。」潘雨晴表示,原料成本昂貴,非一般人可負擔,尤其在連瓶子、噴頭都還沒初稿前,要如何尋找資金來源,成為團隊草創期面臨最大的課題。

 

調香過程需要消耗龐大原料和金錢。/圖片來源:P.Seven 提供。

 

不再忽略鼻子 茗香水強調嗅覺記憶

 

如今,在團隊不遺餘力的推廣下,台灣品牌的能見度逐漸提高。「我們的創作就是沒有框架、包袱的,這樣才能創作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潘雨晴表示,茗香水加入了台灣獨有的生活體驗,並保留了經常被國外調香師去除的氣味基底。

 

P.Seven創辦人潘雨晴。/圖片來源:李宛諭攝

 

此外,茗香水也強調嗅覺魔力。「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調香師,因為鼻子是大家與生俱來的,只是大家都忽略了。」潘雨晴認為,人們會參觀畫展來滿足視覺享受,或鑽研歌詞、聆聽旋律來滿足聽覺享受,卻不曾敞開心胸善用嗅覺感官。

 

氣味經常被忽略,但許多記憶卻是無意識建築在嗅覺上的。「聞過就不會忘記,只是想不起來。」潘雨晴表示,人們經過某處,會突然覺得這個地方好熟悉,其實便是嗅覺築成的記憶。因此,茗香水從嗅覺記憶的角度出發,希望讓外人一聞香水味,就會聯想到台灣。

 

台灣氣味巡迴展 喚醒民眾嗅覺聯想力

 

除了推廣MIT香水,P.Seven也在全台各地舉辦「台灣氣味巡迴展」,喚醒民眾的嗅覺聯想力,將單純的好香、好臭回饋,延伸到對生活的感觸。而繼以原住民、客家元素為主的展覽後,十月的氣味展將重點放在「閩南文化」,並邀請吳萬春百年香行進駐,希望以現代的香水氣味,碰撞舊有的製香文化,激盪出團隊想要訴說的台灣故事。未來,P.Seven計畫在香港、日本等地舉辦台灣氣味巡迴展,將「台味」原封不動搬到海外,讓更多人用鼻子認識台灣。

 

訪問尾聲,一名日本人步入展示間,溫文儒雅地坐上木椅。他扭開桌上陳列的香水瓶,靜靜闔上雙眼,感受微微顫動的鼻腔,以及心中塵封已久的溫暖記憶。過了半晌,日本人睜開眼睛,用不太流利的英文說道:「我喜歡台灣香水。」站在一旁的潘雨晴於是笑了,嘴角漾起的有藏不住的驕傲,還有對寶島深深的眷戀。

 


參考資料:
  1. 吳宥蓁,2017,〈茶之道,游於藝—茶道文化與文人審美情味〉,南華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 程郁涵,2015,〈臺灣茶藝術的發展及與宗教的交流〉,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3. 黃美雲,2011,〈臺灣茶道發展及推廣之研究—以陸羽茶藝中心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農學院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4. 林玉如,2011,〈台灣茶藝的現象觀察〉,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文化銀行每週都有關於老文化的報導!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那我們每週三都可以私訊給你新的喔!
[每週三都想收到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