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救命街」 青草巷延續百年生機

編碼:00135
文化:青草茶
文/陳姿樺  圖/陳姿樺
責任編輯/邵璦婷

 

掌櫃阿姨藍秀鑾細心地整理青草藥材。/圖片來源:陳姿樺。

 

尋常的夏日午後,萬華龍山寺周圍放眼望去皆是前來參拜的信徒與觀光客,附近宮廟前的布袋戲棚也簇聚著圍觀群眾,四處盡是熱鬧哄哄的。轉進西昌街224巷,頃刻發覺別有洞天,巷子外頭的喧鬧襯著巷子裡頭的靜謐,跟著熙來攘往的人群逐漸加快的腳步,進到這裡也不自覺染上緩慢的步調。巷裡的店家看似不盡相同,卻又好像能道出幾分相似,這才看出來,每間都陳列著井然有序的乾貨藥材,門口皆擺著鮮嫩翠綠的生鮮青草,迎面而來的青草香氣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裡即是人們口中的青草巷,傳說中的「救命街」。

 

鄰近廟宇 成為疑難雜症的唯一解

 

傳統的藥草文化存在於我們耳熟能詳的傳說與歷史裡,例如神農嚐百草,最終找出了365種可以治病的藥材;神農根據藥草特性,替百姓治療病痛,是為草藥始祖,也替中國幾千年來的藥草文化打下基礎。又如中國歷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所寫的《本草綱目》,翻開便是記載著千項的藥草用方,便也不難看出亙古至今,人們對於藥草的依賴和需求。

 

「一府二鹿三艋岬」,正是早期艋舺繁榮風華的最好見證,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同時吸引了許多人來到這裡工作謀生,「大家都來這邊討生活,因為討生活的人一定要有一些信仰。」在當時醫療不發達的年代,若付不起看病醫藥費,到廟裡求神問卜求藥籤就變成了唯一的解方,而求得的藥籤則到鄰近的藥店抓藥服用,龍山寺旁自然而然聚集販賣藥草的攤商,也被稱為「赤腳仙仔」,久而久之這條寄託人們治療身體病痛希望的小巷也有了「救命街」的稱號。

 

臺灣開發早期,龍山寺旁聚集而成的青草藥舖。/圖片來源:陳姿樺

 

百年前落腳 祖傳三代的青草記憶

 

小小的一條青草巷裡有好幾間傳統青草店,四知是其中一家,簡單醒目的招牌寫著青草藥膏,店裡所販賣的各式藥草佔著街道的兩側。說到四知在青草巷落腳的歷史,掌櫃阿姨藍秀鑾表示距離第一代創辦人阿嬤來到這裡已經有一百多年了,家族傳承至今已是第三代。也許是祖傳事業的緣故,沒有太多改革創新的壓力,使得這裡即使在周圍環境不停翻新改變下,無論外觀或是內在卻仍一直保留著古老的氣味,也保留著傳統的記憶。

 

斑駁的牆上掛著創辦人阿嬤的照片,是四知的精神象徵。/圖片來源:陳姿樺。

 

談起四知的創辦人阿嬤,從未見過阿嬤的藍秀鑾對於阿嬤的記憶,全來自鄉里鄰居間廣為流傳的故事。四知的牆上高高懸掛著一幅阿嬤的照片,藍秀鑾表示這是為了過去長期來找阿嬤的客人所保留的,「他們說『老闆娘,照片不要拿掉,不然我回來會找不到。』」早期民眾普遍識字率較低,阿嬤的照片除了是精神象徵,更是許多客人在琳瑯滿目的青草店中,找到四知的唯一指南。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是謂四知,藍秀鑾侃侃而談著取名四知的由來,記載於後漢書的楊震傳,取自漢代太尉楊震不收受賄賂、正直清廉的典故故事,「草藥店取這個四知屬於不欺不騙的意思。」或許就是這樣講求實在、必須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的精神,才讓四知青草藥膏店無論時代的更迭,仍然是許多客人的寄望所在。

 

見證青草興衰 堅持天然實在

 

時至今日,龍山寺已無藥籤服務,但仍有從台灣各地而來的民眾帶著求得的藥籤來抓藥,只是景象已不復當年。藍秀鑾回想起當年青草行業的興盛,「那時候真的是我剛嫁過來真的是整天忙到晚,很多人都在煮草藥。」早期婆婆媽媽熱衷於天然青草,習慣來抓藥自己回家燉煮。不過隨著近年生活步調的加快,不只年輕一輩,老一輩的人也因為用火安全等問題也越來越少接觸藥草,當年繁榮的景象已不再是日常,更多時候是猶存在記憶裡的風華。

 

四知店內井然有序排列的乾貨藥材。/圖片來源:陳姿樺

 

近幾年來,萬華街區大量發展文創產業,許多傳統店鋪也跟著轉型,歷史悠久的青草巷也曾面臨是否應該要革新的選擇。因此,現在的青草巷附近,也能看見許多改頭換面過的青草店,彰顯不一樣的風格。

 

然而,四知當時選擇維持老一輩留下的傳統風格,「擺起來草藥整齊就好,賣草藥要實在。」相較於增添華美精緻的外觀和包裝,藍秀巒更傾向維護草藥的品質與天然,並以實在的價格回饋給顧客,即使不隨波逐流,也能為自己走出一條生路。

 

青草巷內部景象,櫛次鱗比的店家各有特色。/圖片來源:陳姿樺

 

走在四知小小的店面裡,藍秀鑾介紹著早期與現今民眾對於草藥的需求不同,過去民眾除了治療特定身體病痛,也會按照藥方抓取草藥來熬湯或是燉排骨,作為治療痠痛、顧筋骨的方式;到了近年,為了配合現代人的需求,四知也開始製作方便包,只須沖泡即可飲用,效用相較以往著重在「治病」上,如今也改為強調保健保養和放鬆舒壓的功能,這樣的轉型也讓許多人慢慢開始接觸、進而聞到過去不曾注意的青草香。

 

因應市場需求,四知製作方便沖泡飲用的青草茶包。/圖片來源:陳姿樺

 

不只是草 藥草文化盼認同

 

「青草就跟青菜一樣,它有它的養分。」這是藍秀鑾對相伴幾十個年頭的青草文化所下的註解。因醫療保健制度的完整,衛生福利部近年也將傳統藥草納入管制,須符合相關的檢驗規定和標示才能上架。藍秀鑾希望在青草舖遵守規定,並把關藥材來源的安全時,政府也能仿效國外投入資源,增加對於青草藥材的研究,也增加民眾對藥草的認識與認同。

 

青草巷位於西昌街224巷,入口處便可感受青草巷的氣息。/圖片來源:陳姿樺

 

每位來訪四知的客人,藍秀鑾總像對待朋友般的親切招呼。/圖片來源:陳姿樺。

 

採訪過程中,不時有客人來訪,一來一往間藍秀鑾也總能像心電感應般迅速地了解他們的需求並給予對應的建議。小小的店鋪裡,環繞在青草藥材之間,流動著的是信仰與寄託,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採訪之餘的閒聊,藍秀鑾笑笑的抱怨著頭頂上和青草巷格格不入的LED燈,也許青草巷正一點一滴的改變中,未來的景象甚至是消失在時代的變遷裡誰也說不準,但漫步在這條巷子裡,沈浸在濃郁青草香中,任憑誰都會相信,青草不只是青草,它更映著嵌在氣味中那份屬於這條巷子的獨家記憶。

 

 


文化銀行每週都有關於老文化的報導!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那我們每週三都可以私訊給你新的喔!
[每週三都想收到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