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00132
文化:祝壽
文/李宛諭 圖/網路圖片
責任編輯/邵璦婷
全球133歲的百靈佳殷格翰11月1日在台灣也43歲了,
人對於一生的想像,有所謂「五福」之說,即「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其中「壽」又排在五福之首,自古以來,嫦娥偷靈藥、彭祖不老、秦始皇求仙等經典傳說不勝枚舉,可見「延壽」可以說是中華民族與生俱來的追求。而人們不僅在現實生活裡尋求長壽之道,也訴諸信仰、禮儀生活,因此,便有「壽禮」的產生。
濫觴於西元三世紀 祝壽文化逐漸「凡人化」
最早的慶生習俗濫觴於西元三世紀初期,但當時的做壽只限於佛祖。一直要到七世紀,才有紀錄凡人慶生的歷史文獻,例如《顏氏家訓》提到,南方有在孩子第一個生日時「試兒」的風俗,然而,當時的生日慶典主要是要向父母表示感謝,而非慶祝壽星的誕生。唐宋時期,人們開始慶祝皇帝的生日,以及「祭孔」、「浴佛」等「聖誕節」。
到了清代,皇帝的逢十生日,特別是六十歲,全國會舉行盛大的慶典,官員們必須穿朝服、停止公務和刑罰,並實施齋戒。而自唐代以後,社會上也出現了諸如「花甲」、「古稀」、「耄耋」等關於普通百姓慶生的特殊稱呼。帝制後期,「拜壽」習俗形成,晚輩須向長輩磕頭賀壽並獻禮。而有錢人家在逢十的大生日,會大擺宴席,請戲班子唱戲。《紅樓夢》、《官場現形記》等明清白話小說也都對生日場景有所著墨。
國民政府時期,台灣常以「舉國」的規模為蔣中正慶生,不僅規定公開場所必須懸掛國旗,黨政機關等處也要設置壽堂,開放給黨政要員及一般民眾前往簽名祝壽,戲院等娛樂場所也應儘量映演和祝壽相關的戲目。而如今,民間社會仍保有替長輩做壽的習俗,成為台灣人生命禮俗不可或缺的一環。
人丁興旺才負擔得起 早期做壽須考慮貧富
做壽的條件有二,一是家族人丁興旺,二是無經濟負擔。早期的台灣人以農業維生,必須付出體力工作,才能溫飽全家,因此,大部分的長輩須等到兒女結婚、扛下養家餬口的責任,才能卸下重擔,開始過著享清福的日子,同時也興起做壽的念頭。除經濟條件的限制,做壽的老人家還必須在地方上享有一定的聲望,且其子孫要有出席,才能藉由壽宴展現教子有方。然而,在傳統社會裡,部分窮困人家因無法負擔宴請賓客的費用,並不會舉辦做壽儀式。
台灣人深信,若太早享福可能會折壽,因此,依照台灣民間習俗,大多是到六十歲後才開始做壽。此外,據漢人傳統,五十歲以上才能稱為壽。五十歲之後,每十年所舉行的慶生儀式即稱為做壽,又稱做「大生日」,五十歲以前慶祝的是「小生日」。至於其他非整數的生日,則稱為「閒生日」,不特別做壽。
五十後始做壽 期壽百歲最幸福
大多數人都從六十歲以後才開始做壽,六十大壽稱為「還曆」,卻也稱「下壽」,表示勉強為長壽;七十古稀之年稱謂「中壽」;八十歲稱為「傘壽」,而到了八十高齡,也終於可以叫「上壽」,表示真正長壽。九十大壽稱為「卒壽」,又稱「上上壽」。若長命百歲,則稱為「期壽」,是人間最大的幸福。
五十歲「大生日」前,所慶祝的日子都是「小生日」。雖然舊社會總是低調過小生日,但卻有幾個小生日是必須要「做」的,首先是嬰兒出生的第一個生日,也就是「度啐」,又稱「做對歲」,當天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會準備禮物給孩子,父母也得設宴款待親朋好友。
另外,男女結婚後,女方父母會在新娘第一次生日時,送來衣料、食物為其做生日。至於客家習俗,岳父母為女婿做婚後第一次生日,又稱「新生日」,並在女婿三十一歲生日時致贈衣料,此稱作「做三十一」,同時,女婿也要準備酒席回請岳家及其親友。
祝壽講究禮儀壽品 待客之道不疏忽
與其他喜慶不同的是,做壽儀式不由自己具名發帖邀客,而由兒女在壽翁家設宴招待親友,或於餐廳、飯店擺酒席款待。做壽時,壽翁坐於廳堂中,由子孫行跪拜禮,獻上麵粉製成的「壽桃」與「壽麵」,而做壽麵的麵線不可剪斷,外觀如蓄著長白鬍鬚的老人,象徵長壽。
眾多壽品中,除了象徵新生命誕辰的蛋,紅龜粿也不可或缺,數量以年齡加十二計算,且要印得又大又紅,並在壽宴結束後分贈給賓客,添福又增喜氣。而為致吉招祥,一般金銀質飾品上會刻上「福」或「壽」字。其他壽品則包括紅包、金戒指、衣服、布料、酒、金、炮、燭等禮品,湊成「六項」或「十二項」,以求喜慶成雙。
眾多壽品中,紅龜粿不可或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此外,壽慶也非常講究賓客招待。大規模的做壽在壽誕前夕,即開始宴請至親好友,稱為「暖壽」;中午為麵席,晚間為大宴。晝間需為賓客設計各種娛樂節目,並印製紀念壽集、壽箋等紀念品。而前來祝壽的賓客僅向壽堂行三鞠躬禮,壽星可定時出堂受賀,其餘時間則由子姪晚輩在禮堂答禮。
至於祝壽的空間佈置,在一般正廳牆壁中間,男壽懸掛南極仙翁,女壽懸掛瑤池王母,或八仙綵、八仙慶壽圖等,以喻「八仙祝壽」,有些較富裕的家庭會掛上「福祿壽」三星的綵繡或彩繪,或是「麻姑獻壽」,同時點上「鶴踏龜」的燭台,藉此增添壽辰氣氛。
福祿壽三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收紅包禮金 祝壽儀式禁忌多
雖說台灣人到了五十歲就可以做壽,但依據民間俗信,越早享福越容易折壽,加上昔日台人在長期體力操勞之下,儘管到了五、六十歲,精神及體力仍然相當好,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那麼早就做壽。
而由於各家承襲的傳統不同,有些人逢十做壽,也有些人只做十一,也就是五十一、六十一、七十一…,但卻絕對忌諱九。在民間數學觀念裡,大小在於九和零之間,九是極大極陽的數,超過九就一切歸零,回歸最小從頭開始。因此逢九不過生日,但若壽星在此時忽然生了一場大病,即使經濟狀況不好,子女也會提早把年齡加一,希望做整數歲的壽誕可以趕快化解噩運。
壽宴的舉辦也有許多限制與規矩,例如壽宴忌諱延後舉行,只能提前。而宴客目的在於施福澤予人,因此,壽星不能收紅包,唯一收的是子女給老人家的壽牌或壽戒。此外,做壽時,第一道菜必準備壽麵,由廚師到席前加麵,叫做「添壽」,而為表達祝福,參加筵席的賓客都必須吃一碗壽麵,吃麵的時候,千萬不能用筷子剪斷麵線,因麵線代表長壽,愈長愈長壽,如果將之剪斷,也就表示將壽剪斷,自然成了做壽的禁忌。
如今,由於受到西方風氣的薰染,且社會經濟日漸富裕,台灣人即使逢非整數歲數的「小生日」,也會邀請朋友聚餐,並買蛋糕慶祝。雖仍有少部分人會依循習俗舉辦壽宴,但形式已不再那麼拘謹,也不過度講究細節。然而,做壽的心理意義仍深植在人們心中,不但寄託延年益壽的生命意識,同時也感念父母養育之恩,提醒人們敬老崇德。
參考資料:
- 書籍
- 魏根深,2016,《中國歷史研究手冊》(初版),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李文環、林怡君,2012,《圖解台灣民俗》(初版),台中: 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 劉還月、陳阿昭、陳靜芳,2003,《台灣島民的生命禮俗》(初版),台北: 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黃清源,2003,《婚姻.祝壽.慶賀.喪祭範典》(初版),台北: 萬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 期刊
- 周俊宇,2007,〈蔣中正在臺時期的祝壽現象及其領袖形象塑造〉,《臺灣文獻季刊》,58(3):117-148。
文化銀行每週都有關於老文化的報導!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那我們每週三都可以私訊給你新的喔!
[每週三都想收到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