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馬丁黃興芳 ,放棄做動畫導演,回鄉用畫筆紀錄頭城的過去與現在

文/賴柏寧 圖/邵璦婷
責任編輯/邵璦婷

 

 

午後的頭城是金黃色的,暖燙的陽光澆在肩上,留下輕淺的刺麻,鉛筆馬丁帶著我們走在老厝擠出的小路,絮絮說起他與頭城的故事。

 

鉛筆馬丁黃興芳,帶我們漫步頭城巷弄,回憶小時候的頭城記憶。/圖片來源:邵璦婷攝。

 

父母雙逝  開啟返鄉契機

       

原名黃興芳的鉛筆馬丁,過去以動畫導演的身份活躍於業界二十餘年。四十多歲時,父母相繼離世,過著平凡日子的他,突然間大受打擊。馬丁回憶當時低潮的心境:「有時在獨處的時候會突然哭出來,不是難過的問題,是心裡很空。」

 

每每回到安靜的故鄉頭城,卻發現早已不再熟悉,街上行人陌生的臉孔、從前的矮瓦房淡成回憶;推開家門找不到父母的身影,孤單使他回想起兒少時光,這些記憶片段和眼前的景象交疊重合,映出的飽滿情緒成了他的創作能量。因此,他拿起畫筆,開始記錄頭城的樣貌。

 

一開始,他以「鉛筆馬丁」之名成立了臉書粉絲專頁,不定期的上傳自己的畫作,沒想到卻引起了許多頭城人的迴響。後來,宜蘭縣政府找他出版了第一本書《繪憶.頭城 馬丁的童年》,原本一開始沒有想要出書的他,卻在出版後得到許多反饋,使他多了表達與交流的出口,在作品與觀眾之間,心也逐漸癒合、沉澱,找回自己。

 

鉛筆馬丁手繪的頭城喚醒堂。頭城第一座鸞堂是喚醒堂,原是宿儒吳祥煇書房,書房時期就有扶鸞活動,在明治28年(1895)夏天因感於「地方擾亂,指述無人,瘟疫流行,良醫缺少。」 才將書房改設成鸞堂。/圖片來源:取自鉛筆馬丁粉絲專頁

 

參與藝術季  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2015年時,正值第一屆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的籌備,雖然完全沒有經驗,但馬丁想要「用自己的方法找到回家的路。」不僅是關於自身的心態,也是對頭城現狀的另一種討論空間。當時的馬丁走到職場的交叉路口,他毅然地決定結束兩邊跑的狀態,延續他對頭城的情感,專注於創造過去與此刻的連結,相信過生活有不一樣的可能。

 

多次和藝術祭籌備團隊的聚會與討論後,馬丁決定用街道把記憶串聯,他以簽字筆在牆上繪出稻田、矮房……等等,乍看之下令人摸不著無頭緒,然而馬丁解釋:「創作過程沒有參考資料,全憑當下我看著牆,以透視的方式,回憶從前牆後的樣子。」

 

取材自生活經驗,使每幅作品在配上故事後成為了想像的土壤,一點一點讓老頭城重新浮現在參觀者的眼前。馬丁回憶繪制牆面的過程也有不少有趣的事,許多民眾偶來一筆的參與繪製,都為作品增添更多的「人味」,他說:「藝術季就是為了讓當地人進來,並不單純是自己的作品,而是他們要透過你,注入生活的元素。」

 

不時有人送涼水、啤酒、點心,慰勞頂著烈日創作的馬丁,也有媽媽推著小朋友每天來看,看著兩三年依舊鮮豔的圖案,沿著巷子的矮牆,畫作的完成度逐漸提高,象徵記憶由腦海浮現的過程,至今仍耐人尋味。

 

落寞貴族  找回頭城人的榮耀

 

頭城為開蘭第一城,是蘭城文風的源頭,馬丁最鍾愛頭城的巷弄,因為街道巷弄中的時光遺骸最能勾起人們遺忘的頭城歷史。日治時期,頭城大地主盧廷翰的夫人陳定娘,在丈夫過世後獨撐家計,與孫子盧纘祥相依為命。她將丈夫過世後留下的遺產,招佃耕種,與佃農共體時艱,頗得地方人士的敬重。

 

陳定娘重視子孫教育,不希望盧纘祥受日人教育,因此在現在頭城喚醒堂的位置設立就正軒書房,聘請頭城巨儒吳祥煇、萬惠生等老師來教授漢學經典。若是有頭城子弟想學漢文的,也可以免費到就正軒就讀。1895年夏天,正逢政權交替之際,地方擾亂不安,無人管束,又流行瘟疫,民眾求助無門;於是吳祥煇和幾位知識份子便將「就正軒」改設成鸞堂,一方面藉助扶鸞為人消災解厄,另一方面也想要教化人民,喚醒大眾能知曉仁義禮智,名書法家康灩泉、前任宜蘭縣長盧纘祥等,都是喚醒堂的門生。

 

從功能性來分析的話,「醒堂」為地方上的宗教信仰場所,「就正軒」則為地方的教學中心,但兩者的結合則聚集了有志學習漢字、讀漢文的人士,也因此促使了頭城的文化教育在此發光發熱。1927年,盧纘祥成人後,和一些頭城的文人朋友在喚醒堂成立詩社,取名為「登瀛吟社」,聚地方精英於一堂。影響所及遍佈宜蘭市、羅東、蘇澳等地,一時之間蘭陽詩風流行。

直到近百年後的今天,在喚醒堂的廂房裡,仍可以聽到頭城國小退休的陳孝宗老師秉持古風,在此教導社區民眾吟唱古典詩詞;我們採訪的當天,正巧遇到陳孝宗老師準備開始上課,他現場吟了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短短幾句詞中,情緒的起伏悠然婉轉,頗有詞中惆悵之感。

 

「頭城人大概都知道自己的文化背景,也因此成了落寞貴族,空守著豐厚的藝文財產卻不知道如何發揚。」因此在第二屆頭城老街文化藝術祭裡,也決定用現代人的途徑把文風找回來,重新呈現在觀眾面前;馬丁也十分希望,頭城作為蘭陽文風的起源,這縷香火能夠生生不息的一直延續下去。

 

鉛筆馬丁的筆下有濃濃的,對鄉土的熱愛,圖為由烏石港聯內河道而形成的頭圍聚落。/圖片來源:取自鉛筆馬丁粉絲專頁

 

馬丁回到頭城的日子裡,重新拾起兒時因家裡不允許,而搆不著的畫筆,讓離開家鄉數十年空白重新補上色彩。他笑稱自己沒有規劃,當別人問他下一步是什麼,他常常講不出口,但實際上他認真專注在每個當下,用最真實、深刻的感受凝成一件件坦誠而真切的藝術語言,在日子的擺盪中,找到安放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