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起落,開出美好的傳承之花——南管新錦珠劇團 融合南北管特色的「高甲戲」(上)

編碼:00069
文化:高甲戲
文/鄧欣容 圖/鄧欣容、邵璦婷
責任編輯/邵璦婷

 

 

陰雨綿綿的下午,沿路騎經環河快速道路,我們來到了三重——南管新錦珠劇團,陳廷全團長的家。

 

甫步出電梯,便聞一陣優雅的琵琶樂音自半掩的門縫傾流而出。一進屋內,迎接我們的是南管新錦珠劇團的幾位核心人物——團長陳廷全、其姊梁陳錦珠、其妹陳錦姬,以及劇團的資深南管樂師朱永勝——眼前的藝師們堪稱臺灣高甲戲的最後傳人,南管新錦珠劇團更是臺灣碩果僅存,現唯一有能力薪傳、演出高甲戲的劇團。

 

而整個新錦珠的劇團發展史,可說正反映了台灣高甲戲的興衰血淚。

 

南管新錦珠劇團團長陳廷全像我們娓娓道來劇團的興衰故事。/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融合南北管特色 揭開高甲戲神秘面紗

 

高甲戲是傳統戲曲中,台灣本土的民間藝人為求生存、吸引觀眾,將源於中國的南管與北管戲曲加以結合而成的新劇種。

 

高甲戲曾在台灣風靡一時,其魅力甚至超越國界,一度在五六零年代勇闖東南亞為國爭光,大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觀眾的喜愛。高甲戲在音樂上採用南管婉轉的唱腔以及悠揚的管弦樂音,加上北管熱鬧喧騰的鑼鼓樂器,形成了「南唱北打」的演出形式。

 

在身段上,延續了南管梨園戲(又稱「七子戲」)的細膩舞姿;劇本內容則突破南管戲以文戲為主的模式,加入了大量武戲內容、編入吸睛的武打動作,並將原本泉州方言的念白改為本地方言,以吸引觀眾。

 

 

四代相傳 一切始於一個即將倒閉的劇團

 

南管新錦珠劇團至今已家傳至第四代,這段故事得從民國38年說起,當時,陳廷全的祖父——陳圈,買下了一個即將倒閉的劇團。

 

陳廷全笑著解釋劇團名稱的由來。因為劇團成立當年,大姐梁陳錦珠剛好出生,因此父親使用她的名字作為劇團名稱。/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陳圈本是學習北管之人,十分熱愛戲曲並與戲曲界人士多有熟識。買下劇團後,便決意大刀整頓,在身段、劇本和音樂上皆煞費苦心,用心聘請了數位知名的教戲前輩——包括富有盛名、高甲戲開山鼻祖「泉郡錦上花」的團主王包——以培養劇團演員的深厚實力。

 

高甲戲在民國40年代時因對白和音樂的改良,使其更貼近本土、又不失風雅,受歡迎的程度已超越了梨園戲。新錦珠劇團的出現更是開啟了高甲戲的黃金時代,堪為台灣40、50年代最活躍的南管劇團。提及這段歷史,陳廷全補充道——當時在劇團名中加入「南管」兩字其實必須具有不小的勇氣,以面對音樂界人士的批評和抗議。

 

因為南管音樂對文人雅士而言有著很崇高的地位,然而當時戲曲文化並未被看重,總被視作下九流而遭受輕視——高甲戲演出時亦曾遭受謾罵,稱其為「狗咬戲」。

 

成名一瞬間 不敵利益在眼前

 

民國40年代後期,政府開辦全國戲劇比賽,新錦珠在眾多參賽劇團中數度脫穎而出,於民國45、47年各獲得了冠軍與亞軍的殊榮。也因此故,新錦珠獲得了至東南亞公演的機會。

 

當時,劇團至菲律賓演出獲得了豐厚的收入。賺錢雖是好事,卻也帶來了分裂和內鬥——新錦珠的團員們開始爭搶至海外演出的名額,劇團成員有六七十名,然而當時政府規定僅能有十個團員參演,使得不少團員們負氣出走、跳槽至其他劇團。講到這兒,陳廷全笑著搖搖頭說:「就是這樣啊!沒賺錢也吵架、賺錢也吵架!」

 

電視電影興起 高甲戲衰落

 

高甲戲盛況直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遭受打擊。

 

因電視電影的興起,高甲戲漸漸失去了表演舞台——從原本觀眾必須買票進戲院觀賞的內台演出,轉為廟會酬神為主的野台戲。加上歌仔戲因其親切的本嗓、通俗的俚語和熟悉的民謠而贏得了更多觀眾,高甲戲走向了下坡,許多高甲戲團轉而「日演高甲,夜唱歌仔」以維持收入。新錦珠亦不例外,為求生存不得不在晚上兼演話劇。

 

隨著演出空間日益遭受擠壓、高甲戲的生存條件每況愈下,加上演員訓練所費不貲,許多高甲戲團早已散團或是轉作歌仔戲團。新錦珠亦是捉襟見肘、入不敷出,不得不在民國70年代解散劇團。

 

陳廷全回想當時,皺了皺眉頭說:「問題就是趕不上時代了啊!戲曲演出得不到重視、沒有人要看,學習的人自然沒有很高的收入。傳承和演出都需要錢,沒有錢該怎麼繼續?」陳廷全補充道,高甲戲訓練演員耗時又花錢,但女演員結婚後通常礙於當時傳統觀念而不能繼續演出,使得劇團必須投入許多資本重新訓練新演員。

 

他也提及,當時新錦珠是不計伙食的,照顧團員,也順便照顧他們一家子;吃飯時,團員常常攜家帶眷,人多就多加一點菜、多煮一些飯。「這可能也是我們會倒的主要原因吧!」——陳廷全玩笑地說。

 

重現風華 傳承傳統戲曲

 

新錦珠重振旗鼓的契機是80年代——當時文建會開始推動傳統戲曲文化的復興,陳廷全抱持著重現新錦珠風華、傳承戲曲文化的心情,在許常惠、辛晚教兩位教授的鼓勵下,最終於民國87年在新北市三重立案登記,成立「台北南管新錦珠劇團」。

 

新錦珠劇團於民國104年獲得新北市政府認證為高甲戲傳統藝術保存團體。/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現今,劇團除了演出外,更是不遺餘力地進行高甲戲的傳承工作。民國100年彰化縣文化局力邀新錦珠到彰化開班傳授高甲戲,學員包括伸港社區民眾和伸港國中的學生,授課至今已經是第六年,每年皆有精彩的學員成果演出——演出劇目包括「百花台」、「高文舉」、「興漢圖」和「白兔記」等等,去年則推出喜劇「三詞奪一雄」。為此,藝師們每週皆需往返南北,只求為戲曲文化的薪傳貢獻一份心力。

 

新錦珠劇團自民國100年開始到受聘至彰化伸港鄉進行高甲戲教學,每年皆會演出劇碼作為成果展現。在戲曲藝術傳承上可說不遺餘力。/圖片來源:鄧欣容攝。

 

繼續閱讀:歷經起落,開出美好的傳承之花——南管新錦珠劇團 融合南北管特色的「高甲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