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事隨筆】顏料不夠?偷工減料?為何布袋戲偶總是臉色蒼白呢?

 

 

許多第一次看到古典掌中戲偶的朋友,相信都會有些不習慣,除了身形比例不同於真人外,讓最多人驚訝的恐怕是那慘白的臉蛋,時常就莫名其妙跟一堆鬼故事串聯在一起了….

 

究竟為什麼戲偶們的臉部總是慘白而不畫肉色呢?是因為顏料不夠還是偷工減料呢?欲尋找答案就必先去了解過去的演戲環境。

 

在早期電力設備缺乏的年代,夜間使用照明時多是使用燭火或油燈,甚至使用磺火照明。這些照明光源的亮度極低,猶如鎢絲燈泡只有五燭一般。

 

但不管在什麼時候上臺演戲,戲偶的臉部一定要讓觀眾看得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若是戲偶臉部使用膚色,在光源不足的情況下便會過暗,從肉眼看起來就像咖啡色十分不好看;倘若將臉部粉繪成白色,在低照明的黃光投射下,就會清楚許多,因此不只男女主角,大多的戲偶臉部也都會畫成白色,而這樣的習慣也就自然地留存至今。

 

一般正常的燈源下,白色皮膚特別顯得不自然。
在早期光線不足的情況下,白色比皮膚色能見度還高

 

其實除了掌中戲偶外,早期許多戲劇的化妝也是如此,就舉我們稍微熟悉的京劇來說,以前演員臉部也全是畫成白色,慘白的粉底配上鮮紅的櫻桃嘴,兩道粗黑的濃眉壓在眉骨之上顯得極為誇張,這差不多是清代至民國初年的化妝習慣,至後來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吸收南方戲的化妝技巧後,添加了些粉色,才得以看到今日舞台上的化妝樣貌。

 

早期京劇妝容。圖片取自:央視網
梅蘭芳吸收南方戲的精髓,後來妝容顏色稍做改變。/圖片取自:梅蘭芳紀念館

 

所以下次若是有機會看到台上的白面書生,不要認為是因為貧血造成,也別質疑人家偷工減料懶得塗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