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 年 6 月 13 日清晨,在臺南舊城區,一對日本男女相偕登上小西門,步入城樓之內,以剃刀劃破喉嚨,終結了彼此的性命。
小西門,又叫「靖波門」,是臺灣府城其中一道城門。1775年,知府蔣元樞新蓋了這座城門;1788 年,在知府楊廷理主持的城池改建工程當中又再重建一次,讓原本只有 7 座城門的府城擴增到 8 座。至今,「增其式廊」的題字依然留在城樓上,向大家說著「就是我小西門讓府城城池格局更加完備」的傲氣。
小西門原來的位置,在今天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一段與747巷的交會處。這張照片裡,城門是面向西方(也就是城外),旁邊還躲著一隻牛。城門兩邊原本有城牆,拍攝當時已經拆除,成為今天西門路的一部份。(本圖由漢珍《漢珍知識網:報紙篇(台日新+漢日新)》授權使用,版權屬漢珍公司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這一對在城樓上殉情的男女,男方是住在打棕街的森川方西留吉,來自本州島南方的和歌山縣新宮町;女方則是在南河街高砂樓工作的娼妓,名叫鍾ヶ江たか,來自九州島筑後川東岸一處稱作向島的街町,現在位於福岡縣大川市境內。
〈臺南城門の情死〉,《臺灣日日新報》1904年6月17日,第7版。(本圖由漢珍《漢珍知識網:報紙篇(台日新+漢日新)》授權使用,版權屬漢珍公司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他們都住在府城的城西市街,彼此距離很近。打棕街是現在忠明街的一部份,往昔,街上聚集了以棕櫚搓製船舶纜繩的各家行業,因此得名。南河街則是位在打棕街北方,是「南河港」水道邊的道路,由於街道很長,因而還分成「頂南河街」跟「下南河街」兩段,現在都是和平街的一部份。
這兩條街道以及附近一整片城西市街,都與海港及水道有關。府城西邊曾經瀕臨臺江內海,在海水與城區之間形成一整片商貿繁華、各方混雜的商業通衢,也就是所謂的「五條港」地區。
在港邊街肆與城內市區中間,隔著一道長長的西城牆,兩邊的人們只能從大西門或小西門往來通行。煙花女子們就曾經聚集在城牆邊,招攬港邊勞工苦力進入她們的溫柔鄉,人們稱之為「城邊貨」。19 世紀中期,府學訓導劉家謀曾以詩句吟誦這裡的景緻:「睥睨東邊列屋居,冶遊只費杖頭儲。」詩後附註:「大西門內,右旋而北,面城居者,皆狹邪家;肩挑負販之人,百錢即可一度。」所謂「狹邪」一詞,原本指小道窄巷,因為性工作者常窩居在幽暗巷弄中,所以被拿來代稱妓女。
日治時期,當局實行市區改正計劃,開始拆除城牆,並在蜿蜒綿密的舊城市區上規劃出筆直方正的道路與街廓。西城牆是整座府城最早動工拆除的部分,至少在 1904 年就已移除完畢,城牆原址成為一條大馬路,日後成為西門町的主要道路,也就是現在的西門路。
台南市西門路現貌。日治時期這裡開始變成西門町路面;在那之前,這裡則是高大的城牆,倚靠在牆邊的是熱鬧的港濱市街,以及各戶花街粉味溫柔鄉。(攝影/蘇峯楠)
城牆雖然不見了,但剛開始並沒有對倚臨城邊的妓院花樓造成太大影響,甚至也吸引日本人跟著加入,開設日式的「貸座敷」,因而在 20 世紀初期,南河街與南勢街(水仙宮前,今天民權路一部份)依然有「花街」之名,皆花園、山本樓、北國樓、東樓,以及鍾ヶ江たか任職的高砂樓等,都位居在此地。
然而,曾經是護衛城市的城牆與城門當時已失去作用,成為城市的幽暗角落。森川與鍾ヶ江兩人之所以登上小西門,一方面可能是離他們居住的城西市街很近,另一方面,也許是因為當時城樓已是人跡不經之處。
兩人選了這麼一處隱秘之地,並不是要花前月下相依偎、約完會再各自回家,卻是要攜手離開這世界。這份悲苦,也許既是來自於一般男子與煙花女之間難以修成正果的戀情,也有來自於社會底層的無奈吧。在《臺灣日日新報》中,常可見到貸座敷娼妓感染性病、不小心生下孩子,或者逃跑、甚至自盡的事件。一部份日本庶民雖然來到這塊由他們帝國新領有的海外殖民地尋求發展機會,也依然在社會底層中不斷的生存與掙扎。
之後,這一帶城邊景象持續變化著。拆除了西城牆所獲得的土方,有一部份被拿去填平西邊的海濱低窪地,接著規劃新市街。在小西門外,就有片井然有序的棋盤式街廓,1916年 命名為「新町」。當局將西城牆邊臺灣人及日本人開設的風月之戶都遷移到新町,使新町繼承了這道風花雪月盛名,成為市區另一處新的問柳尋歡之區,也就是「新町遊廓」。當時,高砂樓也離開南河街,一起搬了過去。
高砂樓是來自九州鹿兒島的桐龜作所開設,原本位於南河街,後來遷到新町,舊址在府前路二段與康樂街交會處旁,這照片就是在新町時的樣貌。然而,包含高砂樓在內的整個新町遊廓,今天已幾乎消失無蹤。(本圖由漢珍《漢珍知識網:報紙篇(台日新+漢日新)》授權使用,版權屬漢珍公司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至於小西門,當局原本有意保存,因此在 1930 年代的都市計劃裡,特地把正圓形的小西門圓環改成長橢圓形,將小西門給納入圓環之內。然而,這個圓環開闢不到一半,日本就戰敗投降,之後沒有繼續完成,因此直到現在,小西門圓環依然留著一種非圓不圓的畸異形狀。
1970 年,小西門因為阻礙了西門路拓寬工程,整座被搬到東邊將近三公里遠的成功大學校園裡,放置在東城牆遺跡的中間。西門與東牆,就這樣馬嘴牛頭的被湊合為一體,也成為日後成大學生們流傳校園靈異事跡的絕佳舞臺,像是可以在那裡見到前世,或者聽到奇異踏步聲之類的傳說軼聞。
現在位於成大成功校區裡的小西門。1970 年,成大校方為了讓城門跟城牆能放在一起,將東城牆挖掉一塊缺口,再把小西門裝進去,變成現在東牆接西門的畫面。城門方位也有 180 度大旋轉,所以現在的面向,跟原來的方位相比,其實是相反的。異地保存,卻重組出這幅錯亂畫面。(攝影/蘇峯楠)
因為時空環境的異位與錯置,我們也許已經很難體會這座城樓曾經面朝西方、望向海水,守護著這座城市;也難以傾聽到它曾經與一對在南國府城相知相遇、卻看不見愛情結局的異地戀人,一同咽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