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古玩舊事 九份鄉土館

編碼:00025
單位:九份鄉土館
文化:九份歷史
保存人:賴志賢
文/陳德娜 圖/劉芯妤

 

賴阿婆後代 賴志賢話九份

 

遠離老街,沿著汽車路往下直到七番坑,有一間賣芋圓的店。這裡沒有老街的喧囂,有的是一房子的古玩和一桶桶沁涼的各色芋圓。如果說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對故鄉的羈絆,那麼在賴志賢的九份鄉土館裡,他選擇直接用九份相關收藏見證歷史。

 

九份鄉土館外觀,左邊有販賣手工芋圓,裡面則擺滿了收藏。

 

對家族五代世居九份的賴志賢而言,1963年出生的他恰逢金礦即將停採之時。在當地缺乏工作機會的情況下,人口逐漸外移,賴志賢感傷地說:「小時候讀九份國小時一個年級仍約有三百位學生,到今天一個學期只招兩個學生」。

 

高中時他離開九份去到臺北半工半讀,當完兵後先回臺北工作,做成衣的外送加工,後來與太太回瑞芳開小工廠。但不久後因為母親中風需要有人照料,工廠一時也沒辦法馬上收起來,賴志賢原先在台北賣芋圓的祖母,這才回來九份,也就是現在很有名的賴阿婆。她一邊販售芋圓,一邊負起看顧的任務。而賴志賢也在外銷成衣廠面臨大陸削價競爭之時,將工廠收了起來回到家鄉。

 

九份鄉土館內收藏一景。

 

 

九份鄉土館 重建舊九份年華

 

看著滿屋子的收藏,除了對古玩的熱情外,還需要一股傻勁。賴志賢在等待當兵之時,經常拿著自己在溪裡撿到的石頭,到瑞芳叔叔家開的古玩店去做比對,漸漸地也就著迷於收藏。

 

一開始收藏古物純粹興趣,並沒有明確目標,後來才知道到九份開發早,許多文物很早就流出去被收購,蒐集困難,因此賴志賢便開始著重於九份在地相關主題性的收藏,希望藉由物的蒐集串聯起礦山過去的輝煌記憶。

 

臺灣第一礦業鉅子離開九份近百年後,在永康街的古玩商店與賴志賢來個世紀之遇。顏雲年於1875年生,是臺灣金礦史上代表性人物之一。日治時期承接了原先九份地區由藤田組所掌握的採礦權,成立臺陽礦業株式會社,在九份的礦業發展史上無疑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一尊銅像本應該價值不斐,所幸因半身銅像尺寸不大且雕刻者並沒有落款,因此才因緣再度被賴志賢請回九份。銅像不同於以往歌功頌德之貌,而是呈現肅靜樸實之感,在充滿古玩的鄉土館中靜靜地帶給人十分溫和卻又有力量的感受,同時也別具意義。

 

顏雲年半身銅像,為掌握九份礦業發展的重要人物。

 

在訪談過程中,賴志賢強調九份鄉土館目前的收藏只是暫時保存,他希望之後有機會可以與在地文化團體或是政府單位合作,放在固定地方與大家分享,發揮器物原本的價值,東西留在對的地方才可謂為物盡其用。今日,在九份的昇平戲院以及金瓜石黃金博物館的四連棟及煉金樓中,都可以看到由賴志賢所提供的文物展出。除了提供展件之外,賴志賢也憑藉著童年於九份生活的記憶,以情境布展的方式重現九份的過往年華。

 

他說,在昇平戲院重建之前,賣票亭原本只剩下混凝土結構,也沒有現在入口處左手邊的雜貨店,是賴志賢依照過往記憶,請老木工用原料重建。

 

 

舊物新用 觀光化後的九份

 

看著九份一路上的轉變,賴志賢認為政府眼光應該更前衛,在觀光發展上有全套積極的配套措施。在九份復甦前期如果官方便有設置局部示範區,將原有的礦村面貌保存下來,就算範圍沒有擴大到整個山坡地,而是只有一個完整的小聚落,那麼來到九份的遊客們也能很直接地了解到原本的在地原貌,甚至進而主動去了解更多以往的礦工故事。

 

但時至今日,因著人口外移及新住戶的進駐,大家對於建物設計上各有不同的詮釋,使得現今九份景觀凌亂不協調,原本擁有的獨特氣質也因此有所改變。這樣的發展對於擁有獨特歷史背景以及多變自然景色的九份來說,無疑在發展國際觀光上是件十分可惜的事情。

 

賴志賢正拿著原先為瑕疵品,後經鑲嵌及鋦瓷工藝而成的新瓷器作品。

 

在賴志賢的收藏中,有不少瑕疵品在經過他與藝術家的重新思考設計後,重新以新的風貌再延續物命,將愛物惜物的概念與藝術創作結合。而這或許也正因他在九份一路走來的所保有的態度,在日漸斑駁的舊回憶上,嵌上新的想法,在九份新的年華中再現其丰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