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生活感 「木哲士」劉慶河

編碼:00011
單位:亂舞藝場
文化:木工
保存人:劉慶河
文/邵璦婷、劉玟秀 圖/邵璦婷、劉玟秀

 

劉慶河的作品沒有稜角,流暢而圓潤的線條,正如同大自然般的創作。

 

木工需要時間反覆推敲,車床時要往前或往後,多做幾遍就知道,就像人生也不只是一直往前嘛!

 

「亂搞一通」的亂舞藝場

 

「所謂『亂舞藝場』就是台語的『亂搞一通』,」創辦人劉慶河瞇眼笑說,木工產業需要的就是技術,人的生活似乎都離不開循規蹈矩,因此亂舞藝場的成立,是對規矩的反制,「要以生活作為出發點,讓木工作品融合生活。」

 

亂舞藝場創立十年,劉慶河將逐漸式微的木工「車枳」技術重新應用,透過巧思將木作結合生活用品,讓「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更舉辦工作坊邀請工藝界好手相互切磋。

 

位於新店區車子路上,亂舞藝場環繞在一片蓊鬱森林之中,劉慶河驕傲地說:「整片森林都歸我管!」原來他在相鄰的坡地上成立「樹木銀行」,將建商為開發土地所欲移除的樹木保存下來,而亂舞藝場的產品所使用的素材就是來自「樹木銀行」的枯死枝幹、漂流木和風化木。此外,劉慶河也在廠房的後方開鑿生態池,蓄養多種原生種的動植物,同時發揮滯洪作用,達到水土保持的效果。

 

 

中學老師點燃木工魂

 

其實劉慶河並非木工起家,創立亂舞藝場之前,曾從事過多種職業,當過計程車司機、在砂石廠上班、開過小山貓,也擔任過裝潢金屬工程的鐵工廠老闆。最後選擇發展木工,主要是因為「中學時的工藝課造就了內心裡的木工魂」,但因為家庭及經濟因素,便先壓抑對於木作的熱情,直到自己本行事業有成,才轉而投入木作。

 

劉慶河說,中學時的啟蒙老師讓他看見了車枳技術的可能性。「車枳」是將木頭車成圓形,一般用在椅腳、桌腳的柱子上,由於大部份的人都侷限在車枳技術發展的可能性,因此深入鑽研的人不多。

 

然而劉慶河卻認為,車枳技術的安全性高、入門門檻低,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他將技術移轉到生活用品上,製造木碗、木盤、木杯與木製茶倉,同時開發新產品,例如「能站立的奶油抹刀」,因為「能站立」,讓抹醬不再沾染桌子。

 

能站立的奶油抹刀──因為「能站立」,讓抹醬不再沾染桌子。

 

從三十歲左右開始投入木工,劉慶河認為:「人是森林的產物,木則是森林的資產,人自然會覺得木製品更有溫度,自然會喜歡木製品。」他表示,木作的內涵就是生活。

 

木作玩具蛇──蛇的前進需靠推轉木球,玩具的設計是讓小朋友透過觸感認識世界。

 

不用怕別人抄襲,否則自己會停滯不前。只要往前一直開,讓別人看你的車尾燈就好。

 

 

投資年輕人 灑種子扎根

 

受啟蒙老師感動,劉慶河成立亂舞藝場期望能回饋社會,將木作技術傳承。因此他舉辦體驗坊,進行木工藝術的教學推廣,讓未曾接觸過木作的初學者也能在兩至三小時內完成作品。

 

此外劉慶河每周也安排工作坊,來參加的多半是內心裡擁有木匠魂的退休人士,「退休後有時間了,便到這裡實現未完的木匠夢!」劉慶河笑說。此外,更有遠自香港、中國與馬來西亞的背包客專程來到台灣,就是為了到亂舞藝場學木作。

 

在劉慶河的帶領下,初學者也能在短時間內學會操作大型機具。

 

為提升年輕人未來競爭力,劉慶河開放場地讓大學生「以工換工」。整理環境之餘,學習機器操作、木料研究與產品開發。「大部份的學生覺得很有成就感,從零到能仿製,最後能獨立創作與發想。在木作中找回對自己、對生活的自信,」劉慶河觀察:「自信建立之後,天分就會被觸發!」他相信學生都比他更有天分,未來一定能創造出更優秀的作品。

 

 

反覆推敲 扎根發展

 

劉慶河不斷開發設計新產品,但卻從不申請專利,他表示:「設計是為了讓生活更便利,不用怕別人抄襲,否則自己便會停滯不前。就像開車一樣,只要往前一直開,就讓別人看你的車尾燈就好!」

 

自我精進之外,劉慶河也重視相互切磋,他廣邀各方工藝家,陶藝、竹藝、天然漆等都是合作對象,彼此分享交流專業技術,一起研發新作,賦予生活更多意義。因此曾有朋友比喻,亂舞藝場就像是一塊磁鐵,吸引創作家和學員的投入。

 

劉慶河認為,木作無可取代的是其中所散發出的溫度。

 

關於木藝產業的未來,劉慶河分析:「早期工業快速發展時,人人都以金錢、利益為導向,但近年來大家開始停下腳步,以生活、休閒為出發點,更加重視生活,木藝產業變得比較蓬勃。」

 

他認為,木製品不同於電子產業快速競爭,靠的是一步一腳印的扎根,「木工需要時間反覆推敲,車床時要往前或往後,多做幾遍就知道,就像人生也不只是一直往前嘛!」技術之外,木作更需要的是時間醞釀。正如同劉慶河的作品,融合了生活巧思與人生體悟,美觀之外更充滿溫度。

 

自信椅──開闊的椅臂讓人能充滿自信,是劉慶河送給女兒的生日禮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