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之後】用畫筆揮灑精彩人生的鐘錶商——野田正明

 

 

撰文|余怡儒(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碩士)

野田正明  入選臺展第1回、第4


 

   

「野田學弟,要不要來參加我籌組的赤土洋畫會?」住在石坊街(今臺北市衡陽路附近)的吉澤初藏,來到京町1丁目(今臺北市博愛路附近)找野田正明。「吉澤前輩,你們的畫會已經成立了?」透過臺北中學校麗正會(校友會)寫生班的緣分,野田認識了一群同樣熱愛繪畫的校友,吉澤便是其一。

     

畫室中的野田正明。 (圖片來源:《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8日,版5。)

     

1908年4月,臺灣第一個研究西洋畫的美術團體「紫瀾會」成立,藉由臺北中學校美術教師石川欽一郎的有心推動,遂興起一股以畫會友的雅士文化,畫會團體也紛紛出現。1916年8月,隨著石川離臺,由他為首的美術團體漸漸消聲匿跡。

    

「自從石川老師離開臺灣之後,臺北已經沒有畫會活動好多年了,這次找了一些以前紫瀾會員的校友們參加,像是蜂谷彬、別府貫一郎、池田信一等等。我們去年底已經辦了第一回展,近期要徵收第二回的作品,想要試一試嗎?」吉澤極力鼓吹著,他想讓展覽會有一點不同風格的展品。

   

野田和吉澤不一樣,他們的畫風有很大的不同。吉澤是石川欽一郎的學生,石川離臺後,鹽月桃甫在1921年舉家遷臺,進入臺北第一中學校任教,1野田便是在鹽月的指導下學習,並且年紀輕輕便已嶄露才華。2

    

1921年5月,赤土會第二回展覽會上,野田正明的畫作首次對外展出,這也是他的名字首次登上《臺灣日日新報》的版面。同年11月,野田與同為赤土會員的池田信一、倉員辰雄聯名舉辦畫展,被譽為是北部年輕西洋畫家中,戮力研究且受到未來矚目的三位畫家。

    

1923年初春,池田、吉澤、野田和古川義光等人,相約在臺北新公園內的ライオン(Lion)喫茶店聚會。作為臺北早期的洋食館,加上鄰近各官廳,常有許多總督府官員捧場,此店逐漸成為名流聚集之地。這裡不但販售以洋風為賣點的紅茶、咖啡,也販售洋酒及以法式料理為主的洋食。當時,要在此喝1杯飲料,可是要價不斐,但對於這些事業有成的雅士來說,追逐時尚風潮的態度可是比消費金額來得更為重要。

    

「池田,我們再來組個畫會、辦個展覽吧!」開啟話題的吉澤,就在臺北最大的新高堂書店任職,對於文藝活動十分熱衷。

「太好了,我要參加!我最近畫的幾幅作品,正好想找機會展出!」年紀最小的野田,興致勃勃的贊成。

    

1923年2月,「茜社(がランス)洋畫會」成立後不久,便在ライオン喫茶店舉行展覽會,會中野田展出〈溫室のほとり〉(溫室一隅)一作。隔年2月,茜社舉辦第三回展覽會,再次來臺的石川欽一郎不只到場參觀,更著文點評會員畫作,對該會中之作具有正面評價。3

  

「野田,你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了,真厲害!」吉澤揮舞著手中的報紙,跑進野田鐘錶行向他報喜訊。1927年10月,第1回臺灣美術展覽會評選結果公布,野田以〈午後の街〉(午後的街道)入選。

    

野田正明,〈午後的街道〉,1927,第1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展覽會作品資料庫)

   

   

「不過,我也看到評論說,我的畫讓人感覺在舒適的氛圍中有努力的痕跡,如果有光的流動感更好。」4野田單眼夾著放大鏡,正在修理一只懷錶,聞言抬頭與吉澤討論起報紙上的美術家評論。

    

1929年3月,在經營羅紗婦人服裝店的古川義光號召下,以古川畫室為主要據點而成立「二九年社」,會員多是愛好洋畫研究的商人,野田、吉澤都是重要成員。他們大多白天經營各自的商店,利用晚上閒暇之餘進行美術創作及研究,會員中不乏有多次入選臺展者。1930年,野田亦以〈綠屋的風景〉再次入選第4回臺展。

  

野田正明,〈綠屋的風景〉,1930,第4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圖片來源:臺灣美術展覽會作品資料庫)

   

雖從中學開始接觸繪畫,甚至備受矚目,野田卻未專研繪畫一途。他在經營鐘錶店之外,選擇將繪畫當作畢生興趣,並多次與好友們創立畫會,藉由會員間的作品評析,交換創作理念與技法。

    

左圖:1935年臺灣博覽會紀念臺北市街圖;右圖:野田時計店實景照。 (圖片來源:陳柔縉,〈野田時計店〉,《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頁128-129。)

1910年代的臺北京町通,即今臺北市博愛路。當時,該路上有著臺灣電力株式會社本社、帝國生命保險、臺灣銀行、菊元百貨、古倫美亞唱片等機構,野田正明的鐘錶店便位於附近。(圖片來源:〈臺北京町通繪葉書〉,《日治時期繪葉書》,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從他參加的畫會,以及臺展初期入選的作家來觀察,可知臺灣初期專業畫家並不多,更多的是有著另一份穩定工作的業餘畫家。他們不因生活忙碌而失去作畫的動力與興趣,也因為他們經濟條件較好,方能持續組織美術團體、籌辦展覽活動。繪畫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餬口的工具,而是雅士文化的潮流。

     

     

    

#名單之後108


文化銀行不定時會出刊關於老文化的報導!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那我們每次出刊都可以私訊給你新的喔!
[每週都想收到請點我]


[1] 臺北中學校原屬臺灣總督府轄下,1921年因地方改制,移交臺北州管轄,改稱臺北州立臺北中學校。隔年,《臺灣教育令》第2次修正,實施日臺共學,又因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成立,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

[2] 〈洋畫の展覽會 二十六、七兩日 博物館の階上で〉,《臺灣日日新報》,1921年11月25日,版7。

[3] 石川欽一郎,〈ガランス社展覽會見〉,《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2月13日,版4。

[4] 〈臺展を見て 某美術家談〉,《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10月28日,版5。

  


參考書目

白適銘編著,《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10。

楊孟哲,《日帝殖民下臺灣近代美術之發展》(臺北:五南),2013.9。

陳柔縉,《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臺北:麥田),2018.3。

蔡思薇,〈文明開化的展示場-臺北新公園〉,2019年5月23日,薰風-臺日https://www.kunputw.com/archives/臺北新公園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漢珍知識網

《日治時期繪葉書》,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館,http://cdm.lib.ntu.edu.tw/cdm/landingpage/collection/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