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00082
文化:漆線
文/王子承 圖/王子承
責任編輯/邵璦婷
神采奕奕的顏金益,是台灣北部漆線工藝的大師。/圖片來源:王子承攝。
正要入秋的台北沒有一絲涼意,暖陽依然高照,南海路上的天空正藍。走進顏金益位於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舉辦的特展,小小的空間內展出了多組刻畫精細的工藝品,雖然已在網路上看過許多他的創作,但看到作品上,上了金箔的漆線纏繞出氣勢滂礡的龍身,也許畫龍點睛正能用在此刻。
簡單來說,漆線工藝就是在雕像素胚表面增加立體花紋,隨後再上漆或貼金箔的一種傳統技藝。過往,漆線工藝用於裝飾佛像,細緻的線條讓佛像看起來更加莊嚴,而現在,顏金益使用漆線進行創作,讓過往的裝飾成為主角,逼真的龍驅與精細的毛髮栩栩如生,顏金益的巧手賦予了作品新的靈魂。
臨摹自通 顏金益的自學之路
談起過往學藝之路,顏金益的經歷可以說是「無師自通」。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工廠做黑膠唱片的技術員,做了一陣子後,覺得每天只是在重複做一樣的事情,技術性不高,也學不到什麼專業,因此萌生退意;後來在公司的雕刻師傅介紹之下,他才到了天母的家具行學雕刻。
回憶當時,顏金益說有許多外國人對刻有佛像的傢俱特別感興趣,因此天母聚集了不少製作傢俱的店家。他在學雕傢俱的時候,也接觸到一些雕佛像的店家,「相比之下,做佛像除了雕刻技術外,還比家具多了彩繪、牽線、貼金箔等元素,比較多元」因此,顏金益才又開始學習製作佛像。
顏金益特別強調,在當時許多技術是幾乎不外傳的,所以也沒有人教顏金益這些技巧,全靠著他每天觀摩別人做好的佛像,再一步一步的臨摹別人的技法;剛好也因為他當時的老闆有漆線的製作配方,因此他有原料可以練習,老闆一有空也就會帶著顏金益去佛俱店參觀。透過自我學習、查找資料和大量練習,才讓他的手藝日漸精進。
工匠出走 日漸凋零的工藝
顏金益回憶他剛入行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做雕刻的工作,是後來剛好遇到許多師傅紛紛出走,前往中國發展,人力不足的情況下,他才有機會嘗試做漆線、貼金箔和彩繪。台灣的漆線佛像其實走過一段輝煌的歲月,在顏金益年輕時大稻埕就有許多專門製作佛像的店,而相對的來說中國則因無神論的關係,幾乎完全沒有佛像的需求。
但是大約二十年前,因為中國人工便宜,所以許多台灣的漆線師傅紛紛前往中國教授漆藝,規模化的生產大量降低了成本,使得台灣的佛像店支撐不了手工製作的高成本,後來也漸漸都向中國訂神像。
顏金益解釋,目前台灣的師傅大多只接特別訂製的單子,一些常見的觀音、土地公、關公等等大多都已經是中國製造,中台兩地訂製佛像的價差更是高達十倍之多。但他也說到,近年來因為中國的工資提高,加上佛像並非消耗品所以需求不大,因此這些西進的台灣師傅也紛紛回到台灣,卻因為訂單少,大都已經轉行。現在,台製的全手工的佛像,坊間已經很難看到,都需要特別訂製。
半路改行賣過肉粽 最後仍回到最愛領域
顏金益早期常為各大廟宇製作佛像,全盛時期的他訂單滿滿,靠著這份收入,他安穩度過結婚、生子、買房等人生重要階段,透過自己最愛的漆線工藝,在現實生活中仍可過得怡然自得。
然而好景不常,高超的技藝仍抵不過產業外移的重大衝擊。過去的老客戶紛紛向中國大陸下單,顏金益最愛的粧佛事業,幾乎面臨斷炊危機。為了養家餬口,夫妻兩人在1998年回到太太簡玉惠的娘家,承接家族事業,在台北開肉粽店,更到各個市場叫賣維生。
從繁華到沒落,巨大的轉變令顏金益百感交集,回憶當年,生活習慣和品質完全和先前不同,他直嘆當初瘦了好幾公斤。在太太的陪伴下,他熬過兩年的低潮;這段時間內,他不停地思考漆線工藝的下一步,究竟要繼續走傳產之路,還是要將漆線工藝注入新的元素?
顏金益的作品:幸福花園。/圖片來源:王子承攝。
最後影響他的,還是大環境的不景氣。顏金益察覺未來台灣對於粧佛工藝的需求會越來越少,遂轉型為藝術創作。除了佛像之外,他開始嘗試在瓷盤、花瓶等異材質上製作漆線作品,還研究了紅瓷孔雀、祥龍瑞鳳、丹鳳富貴等圖像,使傳統漆線工藝融合東方美學。精巧繁複、風格典雅的作品風格,也讓他在民國102年獲得臺北市傳統藝術文化資產保存者的認可,去年更獲邀到總統府展出作品。
九龍天目聚寶甕,為顏金益2016年展覽作品。/圖片來源:顏金益提供。
始於雕刻 精於漆線
聊起過去學功夫的種種,顏金益的態度嚴肅了起來。他告訴我們,佛像的製作步驟相當的繁複,最一開始需要先將佛像的外型雕刻出來,再用砂紙將凹凸不平的地方磨得細緻;為了避免木材腐壞,必須先在木頭外面上一層漆,然後才開始上漆線,最後再貼金箔、彩繪等裝飾,通常需要不同師傅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尊佛像。
顏金益所製作的漆線佛像。/圖片來源:王子承攝。
在粧佛的眾多工序中,顏金益則對漆線情有獨鍾。他一邊說著,手沒停地一邊開始製作漆土。顏金益告訴我們,以前的漆土是由大漆、桐油、立德粉這三種材料混合而成。後來因為大漆會因為氣候因素而不穩定,所以改用日本進口的腰果漆為主。漆料本身有耐酸耐鹼、防水隔電的特性,桐油則是由油桐花的籽提煉而成,立德粉則是一種石粉,能夠漆線幫助固化。
漆線土製作完後,再利用特製的擠壓桶,把一條條的漆線擠出來,製成各種粗細不同、柔軟且有彈性不易斷裂的漆線;在過去擠壓桶尚未問市之前,漆線師傅們必須用手搓揉出粗細不一的漆線,現在有了擠壓桶,製作漆線的過程就方便許多。
漆線的擠壓桶;過去在擠壓桶尚未問世之前,漆線師傅必須用手搓揉出粗細不一的漆線,現在有了擠壓桶後,漆線的製作變得容易許多。/圖片來源:王子承攝。
緊接著,顏金益實際為我們示範牽線,只見他拿起一條細細的漆線,將線盤繞已經在塗好膠水的塑膠片上,一手用靈活的堆疊漆線、另一手拿著工具調整漆線角度。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和靈活的調整,圖案是否能堆疊的漂亮,更需要多年的功夫累積。創作之前,顏金益會先在腦海中設計好圖騰,再透過不同的技法讓連綿不斷的漆線緊密盤繞,產生層次豐富而繁複的紋樣,像是捲雲、繁花、龍鳳等。經過多次的重疊,圖騰看起來既立體又生動,等到所有圖案完成後,等線稍微乾,再貼上金箔,漆線就大致完成了。
顏金益在教學用的塑膠片上,現場為我們示範如何牽線。一手靈活地用漆線堆疊出不同的圖案,另一手用工具進行微調,看似簡單,卻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和長年累積的經驗。圓的內部為行員所牽,外圍的裝飾則出自顏金益之手。/圖片來源:邵璦婷攝。
改良漆線圖騰 找到新的藝術價值
在顏金益的展覽中,每一件作品都摻有他嘗試的痕跡。他把原本只會雕在佛像袍子上的龍鳳加以改良,移植到花瓶、盤子上,因為媒材的不同,顏金益把簡單的圖騰複雜、立體化,並將原本佛像中的配角轉化成為主角。
舉例來說,展場內一隻栩栩如生的蟠龍花瓶,其實上面的九隻龍做法皆有差異,光是龍鱗就有五種不同製作方法。最簡單的壓製法,就是直接把一條粗線捲上,再用工具壓出鱗片;比較難的,就是用極細的漆線一條一條地堆出鱗片。如果不是經由採訪,也許並不會注意龍身鱗片的差異,但顏金益為求最完整的呈現這些細節,在一般人看不出來的地方也下足了功夫。
顏金益用不同的技法製作出龍身。/圖片來源:王子承攝。
除此之外,他也嘗試利用抽象的線條來製作,這是以往漆線工藝所沒有的嘗試,也因此顏金益需要大量吸收當代的設計知識,「活到老,學到老。」他開心的說,在創作的這條路上,他視自己為初生之犢,謙虛地接受各式新的知識,也大膽地嘗試過去不曾做過的風格,雖然辛苦,可是他卻甘之如飴。
做自己喜歡的事 未來想開班授課傳承漆藝
顏金益也坦白告訴我們,在過去沒有訂單或創作遇到瓶頸時,有曾想過要放棄,因為真的覺得太辛苦了。但一路走過來,顏金益發覺做漆線是此生必定要守護的志業,所以堅持了下來。「就算讓我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學做漆線,因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又不用在外面風吹雨淋日曬。」
顏金益也提到,過去他其實辦了不少漆線體驗課,「如果沒有推廣體驗課程,大家可能很難想像漆線的製作手續有多困難。」課後,參與者都對這項工藝感到非常驚奇,顏金益也希望未來能夠有一個自己的空間,開班教授課程,把自己的漆線工藝傳遞下去。
幾十年來,顏金益的漆線之路走得不易,從凋零的漆線佛像生意中,找到了讓漆線再次綻放的價值,他努力推廣技藝成為藝術,也將傳統工藝帶向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