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本協少年製琴師 林宗範:「作咱家己的琴,彈咱家己的歌」

編碼:00063
文化:月琴製作
文/顏麗家 圖/顏麗家
責任編輯/邵璦婷

 

住在台南後壁鄉本協村的製琴師林宗範,現年27歲,正在用月琴彈奏《四門譜》。/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午後,本協庄天朗氣清,綠油油的稻田包圍磚紅的三合院,離大馬路最近的那一家門前掛著綠色獅頭,院子角落堆滿舊木料,走入室內則是整牆的月琴、三弦和大廣弦——這裡住著二十七歲的製琴師林宗範。

 

客廳的牆壁上掛滿各種傳統弦琴,有的是別人送修的,有的是收藏,還有自己的作品,林宗範父親正在睡午覺。/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耳濡目染唱歌詩 「就是佮意這種傳統音樂」

 

成長在以農為主的本協庄,林宗範從小浸淫在鄉土音樂中,不管是墓仔埔的牽亡歌、廟前的歌仔戲,還是阿公阿嬤農閒唱的勸世歌、乞丐調,他都朗朗上口。邊聽邊學,他還會上網或是到圖書館特地去找樂譜,林宗範操著一口道地的台語,說:「我就是佮意這種傳統音樂。」

 

去老人會烏白彈 彈出少年製琴師

 

雖然林宗範的工作室主要生產月琴,但他做的第一把琴卻是俗稱「弦仔」的大廣弦。小時候沒錢買樂器的他,只好靠自己靈巧的雙手,看看製作大廣弦的伯公怎麼做,一邊模仿一邊摸索,將課餘時間完全投入。鐵軌邊的廢棄物、椅子工場、古厝拆除的工地,都是他蒐集木料的地方。

 

到了國中,林宗範騎著鐵馬,往鹽水、牛墟等熱鬧的地方跑,笑稱自己是「去老人會黑白彈」。從最初彈不出聲音,他慢慢學、慢慢問,直到現在已經可以演奏出完整曲子。高中時更成為老人會的固定班底,現在到處演奏,還有人指定要他作琴。

 

林宗範笑說自己的學習路程非常雜食,通常都是「四處問,再靠自己的頭殼去想。」遇到願意說的老人家就盡量問,也從觀察各行各業的做事方式,「即使伊作的是鐵工,毋是木工,伊的方法不錯,咱就會使撿起來用。」

 

在網路上看見製作小提琴用的夾具,林宗範覺得很好用,選了最好做的那一種做,「大概做了三四百隻吧」他說。/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琴首、琴柄接琴身 四項七品和二弦

 

一把月琴除了弦之外的結構,大致分成琴首、琴柄、和琴身。琴首是一把琴的最頂端到山口的部分,包括控制弦鬆緊的琴軸;琴首和琴頸有很多種造型,不太影響音色,但是工匠發揮巧思的地方。

 

琴首和琴頸中間有一個高高突起的木塊,稱作「山口」,是一把月琴上的最高音階,接著是較低的塊狀突起,稱作「項」;再來是細薄的片狀突起物「品」;山口、項、品就是這把月琴上的音階,也有人合稱它們「喙齒」。

 

不同地方的月琴音階數也不同,台灣的月琴是兩條弦、四項七品。琴柄用插榫的方式連接到琴身,琴身又由琴框、面板背板,和扶手組成。

 

琴首是一把琴頂端到山口的距離,也包括控制弦鬆緊的琴軸,左下角那塊木片就是一把琴的最高音階──山口。/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琴柄連到琴身用插榫連接,其他部位(像是喙齒等)都用水膠黏。/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音階「品」的細部。/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琴弦的末端連到扶手,扶手下的那個孔用來共鳴。/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專注製琴 「沒有撇步,就是經驗。」

 

談起月琴的製作過程,林宗範認為每個細節都有其困難之處。從琴框和面板的大小、厚薄,到木材密度的輕重、有效弦長等,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琴的聲音,也因此他製琴總是慎重。

 

以琴框為例,一個琴框必須盡可能地接近正圓形,林宗範將圓分成四塊木片黏接,每塊木片的兩端一定要45度,因為一旦有空隙「就黏袂調」。還有面板的厚度要一樣平,「太厚聲音會走袂出來,像薄板仔就緊破。」

 

黏琴框用的木板,邊角一定要45度。/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評論一把月琴沒有一定標準好壞,「有的人佮意這款聲,有的人佮意彼款聲」,純憑個人喜好,但至少在彈奏的時候,共鳴必須飽滿,讓每個音符都飽滿發聲,靠的就是前面的每一個步驟都要作仔細,每個步驟掌握好是關鍵,而這一切「沒有撇步,就是經驗。」作好的月琴林宗範不會上色,而是讓原木料的顏色完整呈現「較水較古樸」,也不會影響到聲音。

 

擦弓毛增加摩擦力用的松香。/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車「絞枳仔」的車刀。/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紅磚牆上掛滿林宗範到處收集來的用具。/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看天氣黏水膠 善用舊料、台灣材

 

作工細心外,林宗範的月琴還有另一個特色:木材全都選用台灣材。

 

台灣地勢高低起伏大,橫跨多個氣候帶,因此有許多優良的樹種可以利用,相較於執著進口高級木料,林宗範最常在舊料行裡找到理想的木材。製作月琴的木材沒有特定樹種,只是質地不能太軟,必須選用稍為堅硬一點的木材,在林宗範的工作室裡最常使用的是鐵杉。

 

選用舊料還有另一個原因是「較穩定,較袂必叉」,因為舊木料中的水分經過長時間的蒸發,不容易變形。

 

朋友幫林宗範設計的印。/圖片來源:顏麗家攝

 

整把月琴裡,除了琴柄和琴身是利用插榫以外,其他部位都是黏上去的。林宗範特別用水膠作黏接劑,讓整把琴的共振更和諧。「黏水膠的時陣要選好天氣」,出太陽的日子大約兩三小時就全乾,但陰雨天只能開暖爐烘烤,避免水分蒸發太快影響月琴品質,還要開將爐溫調至最低。

 

身兼紅頭法師 會製琴也會超渡

 

不只做月琴,林宗範的工作室也接受大廣弦、三弦的訂單,不管哪種琴林宗範都慎重其事,「你欲愛的彼咧聲,咱愛想辦法作齁出來」。

 

認真製琴的態度也為他吸引不少顧客,沒算過做了幾把琴,只是有時趕訂單做到很晚。然而,單靠製琴是否有辦法維生?林宗範回答:「無法度」。他身兼牽亡歌團的紅頭法師,和認識的阿姨們組團,也在雲科大當風中燈牽亡歌團的指導老師,在台南嘉義一帶超渡亡者、安慰家屬。

 

「尚好是想到月琴,就想到我。」

 

從國中開始學月琴、做月琴,林宗範在弦上彈過十幾年的光陰,這些年來他的心思很簡單,希望從小聽到大的傳統音樂一直流傳,即使大家快遺忘了,也要「知影有我這咧人,尚好是想到月琴,就想到我。」

 

少年郎的外表、老灰仔的氣口,林宗範賺得不多,但做的是自己熱愛的工作,對鄉土的深情溢於言表,「台灣已經是寶島了,要用咱家己的木料,作咱家己的琴,彈咱家己的歌。」

 

林宗範年輕,但講著「老灰仔氣口」的台語,身上的襯衫洗到發白了。/圖片來源:顏麗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