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王暗訪系列三】青山宮歷史:看三國名將如何看顧艋舺人百年

編碼:00040
文化:艋舺歷史
文/鄧欣容、邵璦婷 圖/陳慕天

 

 

艋舺青山宮。/圖片來源:陳慕天攝。

 

若想一窺台北城百年來的歷史軌跡,艋舺絕對是個重要的切入點,前兩篇說了艋舺的興衰,也窺探了艋舺過去的生活樣態,說到艋舺,還有不可不提、人稱「艋舺三大廟」的青山宮、龍山寺和清水巖祖師廟。

 

百餘年流光匆匆奔逝,這三座廟宇始終默默佇守,見證了台北城變遷的歷史和艋舺的風華,更蔭護著當地子民。本月19日(農曆10月20日)開始,艋舺青山宮將率眾進行為期三天的青山王暗訪遶境活動,20日則有俗稱「艋舺大拜拜」的青山王聖誕大典。在參加青山王祭典之前,要先來了解青山宮的前世今生。

 

青山宮建廟歷史

 

位處貴陽街的青山宮,建於清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至今已有逾150年歷史。光是青山宮的位址,可就大有來頭——貴陽街是台北市街的發源地,又稱「台北第一街」,當時大量來自泉州的漢人沿淡水河(昔稱「大溪口」)靠岸至艋舺當地開墾定居,原住民則從上游乘坐獨木舟到艋舺販售農產品,兩方常在此交易,而交易物又以蕃薯為主,所以該地漸漸以「蕃薯市街」著稱,成了台北市集的起源。

 

西元1854年,剛結束完械鬥的艋舺,尚未從炮火中平復,就爆發一場嚴重的瘟疫,於是祖籍泉州惠安縣的移民們,特地將家廟中供奉的原鄉守護神——青山靈安尊王分靈至當地鬧區,神轎行經「舊街」(今西園路一段)時突然加重,經過移民的請示,才知道原來靈安尊王中意此處、想要居住於此。

 

於是惠安移民便在當地暫立小祠奉祀,希望藉此能夠弭平疫情,而後靈安尊王果然大顯神蹟,信徒因此日增。1856年,艋舺人於現址建築新廟,並1859年落成,逐步演變成為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會力量的王爺信仰中心。

 

1856年,艋舺人於現址建立新廟,青山宮逐步演變成為三邑移民凝聚地方社會力量的王爺信仰中心。/圖片來源:陳慕天攝。

 

後來日治初期對於宗教採取寬容的態度,使得信仰得以延續,其後雖然歷經了皇民化、「改善民俗」、「節約拜拜」等諸多統一祭典政策,青山宮還是在1953年被台北市政府推行為龍山區的秋季拜拜,以及戒嚴時期全市唯二可以辦理迎神賽會的廟宇。相較於龍山寺曾因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大幅毀損而重建,青山宮建築大抵保存良好,成為文史工作者及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爭相拜訪的所在。

 

青山王信仰發展

 

青山宮主祀泉州惠安縣人的原鄉信仰——靈安尊王(簡稱「青山王」),相傳靈安尊王在世時為三國時代孫權的部將,名張悃,人稱「張將軍」。曾擔任福建總督平定海盜,加上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深受人民愛戴。

 

張將軍死後安葬於惠安縣南方、名為「青山」的所在,據傳他死後屢屢顯靈,於是被當地人民奉為神明,並在青山附近建廟,從此便尊稱張將軍為「青山王」。南宋時,一次宋人和金人打仗,青山王顯靈相助,南宋皇帝為表感激,特封為「靈安尊王」。

 

青山宮外有兩座石碑,一座寫青山宮歷史,一座介紹靈安尊王。/圖片來源:陳慕天攝。

 

到了清朝期間,大量泉州的先人來台開墾,為了順利橫渡兇險的黑水溝,木造船上皆會放置大石頭壓在艙底,稱為『壓艙石』,並攜帶本地信仰,如觀音、媽祖、靈安尊王等,以庇蔭航程平安。上岸後,移民們設置家廟供奉神明,於是靈安尊王信仰便傳入了台灣。而後經過前述瘟疫肆虐時顯靈救民的事蹟,使青山王成為艋舺地區的重要信仰,是當地居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寄託。

 

另外,據說在十餘年前SARS盛行時,青山王出巡遶境亦使當地疫情減輕不少,關於青山王顯靈的事蹟不勝枚舉,可見其在艋舺社群的影響力,及其安定民心的作用。青山宮的香火鼎盛、綿延不斷;開頭提到的「青山王祭典」除了是艋岬的年度盛事外,更名列「台北市三大廟會」之一,直至今日,還有許多旅居國外的艋舺人在此期間回鄉參拜。

 

青山宮建築特色

 

青山宮因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在建築結構、雕刻工法、神像捏塑與殿內石材等都別具特色。

 

建築形式上,青山宮屬兩殿兩廊式的格局,廟身前方就是貴陽街街道、左右兩旁則與鄰屋緊連,形成縱深的狹長街屋式建築,由於廟門和兩旁鄰屋並不平行,青山宮更有一股遺世獨立之感。從殿外可以看見中門前立有兩座石獅,為日治時期修建時所增設。

 

從殿外可以看見中門前立有兩座石獅,為日治時期修建時所增設。/圖片來源:陳慕天攝。

 

中門兩側則設有一對粗壯的蟠龍石柱,建廟之初便存,而其上雕刻為1938年(昭和13年),重修時佐以花崗石與青斗石的石雕門面,並由謝萬來師傅進行石雕,精巧細緻卻又不失霸氣的雕工令人拜服。而中門前的階梯,第一階的石材屬青斗石,為當時泉州惠安縣移民渡海來台時擺置於船上的壓船石,見證了先人來台開墾的珍貴記憶。

 

石階為惠安移民渡海來台時擺置於船上的壓船石,見證了先人來台開墾的珍貴記憶。/圖片來源:陳慕天攝。

 

進到三川殿(前殿)內,首先可以看見六扇廟門——一對正門、兩對邊門;正門繪製武門神,邊門則繪製文門神。其上的門神彩繪為國寶級繪師劉家正之作,因近年才修補上色,色彩十分鮮豔吸睛。殿內的石柱與石堵則有一說是用圓山神社遺留之石材造成。店內牆堵上充滿著古代詩文的墨跡雕刻,亦是青山宮著名的特色之一,另外,殿內正上方設有一座華麗的八角形藻井,工藝細緻、雕飾精美,參觀時絕對不可錯過。

 

門神彩繪為國寶級繪師劉家正之作,因近年才修補上色,色彩十分鮮豔吸睛。/圖片來源:陳慕天攝。
殿內正上方設有一座華麗的八角形藻井,工藝細緻、雕飾精美。/圖片來源:陳慕天攝。

 

進入正殿神龕,其為精巧的三層結構,雕工費時又費力,更考驗工匠的技藝,為其他廟宇少有。而因應青山王祭典將至,廟方將小型神像請出、擺設於神桌之上,那些小型神像皆為泉州移民來台時所攜,具有特殊的歷史意涵。

 

 

正殿旁則配祀掌管人間善惡的枷將軍、鎖將軍,兩座神像因製成年代較早,皆由泥塑而成,有別於一般廟中的柴雕神像,而青山王神像更是眼神犀利,信徒不論從哪個角落望向青山王,皆可感受其犀利的威嚴神情。至於後殿與廟宇屋頂,則飾有交趾陶和剪黏藝術,皆為費工且獨特的裝飾。

 

掌管人間善惡的枷將軍、鎖將軍,兩座神像因製成年代較早,皆由泥塑而成。/圖片來源:陳慕天攝。

 

徹頭徹尾將青山宮走過一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從中,看見了先民對於信仰的重視、對於神明的崇敬,也看見了廟方世代傳承的用心,並深深體會青山宮聳立艋舺角落百餘年的偉大。廟中每一個轉角、每一個細節都藏有精彩的故事與內涵,若是願意仔細挖掘、細細品味,待上一整個上午也不成問題。

 

趁著青山王祭典,趕緊來艋舺走走、見證青山宮的百年風華吧!

 


本系列和台北城市散步合作,為艋舺青山王繞境做系列報導。

 

▼青山王暗訪導覽▼

《青山王暗訪》謝宗榮、呂江銘、許泰英
11/19(六) 晚上18:30-20:30 (第一場)
11/20(日) 晚上20:00-22:00 (第二場)

http://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