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船」奇 舟大工洪全瑞

編碼:00024
單位:舟大工洪全瑞工作室
文化:船藝
保存人:洪全瑞
文/王亭穎 圖/王亭蓉

 

車子彎進位於屏東縣東港鎮的一條小巷子裡,海的味道撲面而來。遠遠地,看到一幢房屋,旁邊擺著一艘龍舟,「就是這裡了吧。」我們想。鐵門一打開,映入眼簾的儼然是一個小木工廠。右邊有一塊大木材,觸目可及皆是各種材板以及船型半成品,而他小小的身影就在工作室深處。他抬起頭,靦腆地笑著走向我們,他是舟大工──洪全瑞師傅。

 

船藝師傅洪全瑞

 

 

流淌木工血液 開創船藝新天地

 

洪全瑞是洪家行三,父親是做廟宇的木匠,四兄弟從小跟在父親身旁,耳濡目染之下多少也有些木工的底子。後來兩個哥哥從事家具、木窗等的製作,為了不跟其他兄長競爭,洪全瑞在國小畢業時就由親戚介紹到基隆學做船。

 

做木船和做木工的技術息息相關,但木船製作又更加複雜、困難。因為船是既立體又需要弧度的結構,如何做出完美的船型雙面弧、製出精準的圖、甚至怎麼把工具的銳鈍磨得剛剛好,都是很大的學問。

 

洪全瑞因為有木工基礎,加上悟性好、天分高,學得也早,一般人學五、六年才能成為師傅「賺大工」,他卻只花三、四年就學成,並且在十八歲就開始自己當老闆,獨力承包接案。

 


洪全瑞師傅帶我們解讀複雜的木船設計圖,並解釋這是把側視圖、俯視圖、剖面圖通通畫在同一張圖上。

 

木船設計圖。

 

一開始,為了打知名度,沒有在省成本,錢賺得很少,但是洪全瑞秉持著「把這隻船做漂亮,才有更多船可以做」的想法,過了幾年,名聲越來越響亮,客戶之間開始口耳相傳:「瑞仔做的船真水!」,因此大家開始都來找他做船。

 

洪全瑞也向我們解釋了造船的複雜過程。首先,要先就船的外型製作草圖,並且將船身的木材板塊也準備好。再來,就從船的龍骨、骨架、外板等順序組合成船的外型。然後架正,最後設計上方船桅及其他細微的雕刻部分。

 

洪全瑞說,船的好壞看線條就知道,做木船之所以難,除了圖要畫得精準、刨木的技術要好、組裝時也不能出差錯,各種技術都要專精熟稔,才能做出漂亮的木船。

 

洪全瑞師傅向我們解釋造船的複雜過程。

 

造木船的工具羅列在架上。

 

 

船藝巨匠 見證台灣造船史

 

談起台灣的造木船歷史,洪全瑞說,台灣的木船技術是日治時期由日本師傅所教授,隨著台灣港口的發展由北至南,做船產業也是從基隆港開始發跡,慢慢傳到南部的高雄港、東港。後來,因為新技術的發明,船的原料被玻璃纖維、合金等取代,木船不再受青睞。基隆、高雄地區會造船的師傅也因為發展較早,漸漸凋零,剩下最後一批師傅們還在東港,而且大部分都改行了。

 

而洪全瑞也自三十歲左右起,開始兼營起重機吊船事業,其技術「快、狠、準」有口皆碑,除了收入穩定,也得以繼續鑽研自己鍾愛的船藝。有感於造船技術正在消失,洪全瑞也從這時候起,開始製作各種木船模型,生怕如果這項技藝沒有傳下去,以後全台灣可能就沒有人會了。

 

 

海納百川 鑽研古船及廟宇

 

除了自己設計船型,洪全瑞也蒐集各國的古船設計圖,包括中國鄭和寶鑑、挪威維京戰艦、瑞典瓦薩戰艦、義大利羅馬戰艦等。其中羅馬戰艦是洪全瑞認為最特別但也最困難的作品,當初他想來試試自己的功力,於是開始著手製作。他參考了許多古船資料,依自己的造船知識將其修正,前前後後花了十年的時間,最後終於交出令人讚嘆的作品。

 


洪全瑞師傅的代表作──羅馬戰艦。(舟大工洪全瑞工作室提供)

 

試過水溫之後,洪全瑞開始復原一系列的木造古船模型,他堅持「大船怎麼做,小船就怎麼做」,不但木材仍是用從前出海時選用的,堅硬、不易斷裂、不易滲水的台灣櫸木,每個卡榫、接隙也都不馬虎,沒有因為只是模型,就忽略細節。

 

洪全瑞當時製作瑞典瓦薩戰艦的場景。(舟大工洪全瑞工作室提供)

 

身為東港船藝巨匠,洪全瑞當然不會錯過端午龍舟及王船。過去三四十年,他曾承製了台灣各縣市及美國華盛頓市各式各樣的端午龍舟,以及各地宮廟祭典用的王船。集各式船藝工藝於一身,他也受邀至國內各藝術中心及總統府展覽,最遠還曾遠赴加拿大展出,並在二零一三年登上TEDxTaipei演講,將畢生功力向社會大眾展現。

 

不只如此,他將造船技術帶入廟宇,巧心打造東海鎮海宮。鎮海宮離海岸只有三十公尺,因此如何適應土壤及海岸地形,成為當初打造鎮海宮的難題之一。克服了環境問題後,洪全瑞也懷著「寺廟藝術化」的想法,將造船的技術及東港在地的漁業文化帶入廟宇的設計中,像是階梯上的水池、有魚蝦雕刻的藻井,以及波浪狀的神龕等等,都是師傅匠心獨運的巧思。

 

洪全瑞融合造船技術及東港漁業文化,巧心打造東海鎮海宮。

 

 

心懷博物館夢 希冀船藝生生不息

 

言及船藝工藝的傳承,洪全瑞說,他現在致力打造木船模型,就是為了留給下個世代對木船有興趣的人們,在沒有師傅傳授的狀況下,也可以參考設計圖及模型自行研究,減少繞圈子的時間,這樣的細心與無私令人欽佩。

 

然而洪全瑞心裡最大的夢想,是能夠利用總共四五百公頃的屏東大鵬灣,做為天然的帆船博物館。他提到,大鵬灣目前是觀光漁港,但是因為氣候炎熱又不具有太多特色,遊客不多,發展一直都不太好。因此他曾經建議屏東縣長:「如果能夠打造一比一的實體木船,一年做五艘,十年就有五十艘,把全世界的名船全都停放在大鵬灣,這樣就是天然的帆船博物館了,不是很好嗎?」

 

但是礙於大鵬灣是個BOT案,有各種經費及官商結構問題,最後政府只同意用鎮海公園附近的一塊地來做博物館。「最好還是用大鵬灣啦,因為第一可以傳承,第二如果做到世界出名的話,大鵬灣也能復興起來。」洪全瑞仍然懷抱著這樣的心願。

 

說起自己打造帆船博物館的夢想,師傅的眼裡閃爍著堅毅的光芒。

 

訪談結束後,踏出屋外,師傅最後說的話還猶言在耳:「如果是為了工作而工作,那我就會很不甘願、不耐,很辛苦;但是什麼工作都一樣,出師了,有技術、可以研發作品,這樣做興趣的,過日子也好過,就永遠不會累了。」

 

烈陽照得我們只能把眼睛瞇成一條線,海的味道還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