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光影】EP7.交趾陶的跨時空對話:修復與重生

    

編碼:00168
文/陳姿樺  圖/文化銀行
責任編輯/邵璦婷、陳德娜

     

  

由天空和建築交織出來的天際線,是每個城市在特定時空裡獨有的印記。試著想像,在過去的臺灣,傳統社會的天際線可能會是什麼樣子?

   

      

那裡大概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現代化設施,但總有些屋頂特別絢麗複雜的剪影,讓你知道一定有人民信仰的中心——廟宇,而那些剪影,則來自於臺灣著名的傳統藝術——交趾陶。

   

   

那裡大概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現代化設施,但總有些屋頂特別絢麗複雜的剪影,讓你知道一定有人民信仰的中心——廟宇,而那些剪影,則來自於臺灣著名的傳統藝術——交趾陶。

     

   

用作品開啟跨百年的對談

   

     

交趾陶,又被稱為「淋搪」或「廟尪仔」,被廣泛用於廟宇裝飾。因為色彩多樣,質地富有光澤,在清朝中葉後,隨著經濟提升與信仰盛行進入全盛期。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出生於嘉義的葉王。

   

「如果葉王還在,我一定拜他為師。」聽見當代的交趾陶重要保存者林洸沂這麼說,葉王在臺灣交趾陶歷史發展中的份量不言而喻。葉王,本名葉獅,清末(1826 年)出生於嘉義,是目前所知臺灣第 1 位本土交趾陶藝師,其作品多分布於臺南、嘉義一帶,精湛的工藝也被後世稱為「臺灣交趾第一人」。

    

   

慈濟宮屋脊:慈濟宮屋脊舊照,清末時因由葉王負責宮廟的裝修,留下許多珍貴作品。(林洸淅交趾陶技術傳習╴摹造葉王八仙堵,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

  

       

清咸豐 10 年(1860 年),因臺南學甲慈濟宮翻修,當時便邀請葉王負責廟宇的裝飾。民國 70 年,當時由於葉王的交趾陶作品遭竊,因緣際會由林洸沂接下修復工程。儘管修補的日子漫長、過程艱辛,可對林洸沂來說,這彷彿是場與葉王之間,跨越一百多年的珍貴對話。

   

     

走不回去的時代工藝

   

   

「在整個修復過程中,其實我好像是從頭再學習一次。」這是林洸沂回想起那段時間的形容。

   

     

隨著時代演進,交趾陶工藝也有所轉變,最大的差異便是源自原料與製程上的不同。在缺少歷史文獻的紀錄下,沒有人知道葉王當初究竟用了什麼原料,因此造就了當今難以完全複製的作品;而科技的進程,電窯讓現今的交趾陶工藝能有更多發揮的空間與想像,但似乎也難以完全習得過去那個窯爐簡陋、做工卻格外精細
的背後學問了。

   

     

儘管摸索、嘗試的過程中,透過這些作品讓林洸沂好像又從葉王那裡學到了寶貴的一課,但每一次發現比例不對、顏色不對,甚至是那些讓林洸沂驚覺「這麼好的作品,你修下去就不對。」因而停手的作品,都像在反覆驗證,怎麼樣也回不去那個葉王還在的時代了。

   

    

負責修復葉王交趾陶的技藝保存者林洸沂老師。(林洸淅交趾陶技術傳習╴摹造葉王八仙堵,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

   

  

然而,也正是如此,在臺灣廟宇裝飾走向進口化的如今,當時被保留下來完整而稀少的作品,顯得格外珍貴。如果你也想看看一百多年前的交趾陶工藝,不妨去收藏最豐富的臺南學甲慈濟宮走一趟,或許就能體會,歷史的修復有其極限,即使走不回那個時代,但循著被保存下來的吉光片羽,總有那麼一天,我們也許可以期待,這項工藝真的有因而重生的可能。

   


 

# 想了解更多國寶的故事,臺灣國寶館開館展覽【國寶光影】現正展出中!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