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光影】EP5.政治文獻裡的日子(二):清領年間的臺灣

   

編瑪:00166

文/陳姿樺  圖/文化銀行

責任編輯/邵璦婷、陳德娜

   

說到清領時期的臺灣,你會想到什麼?在這個至今仍為最長的統治時期裡,又發生了哪些事形塑了現今的臺灣呢?

   

不只是地圖——康熙臺灣輿圖

    

你看過清領時期的臺灣地圖嗎?地圖呈現的樣貌,反映了它被賦予的功能與當時繪製者的所見所聞。例如「康熙臺灣輿圖」,仔細描繪了官府衙署、營盤、汛塘或是水師巡哨路線,由此推測,當時應為軍事用途之「軍備圖」。

    

進入「國寶光影」展場前的長廊上,掛著地圖,邀請觀眾走進臺灣,認識國寶。(文化
銀行攝)

    

此份「康熙臺灣輿圖」根據推測繪製時間可能落在康熙 38 年至 43 年,是現存年代最早、最完整的臺灣全島彩繪卷軸圖,以中國傳統山水畫寫實地表現清初西部由北到南的山川地形,可以與明鄭、清朝其他時期的臺灣輿圖相互參照,不僅紀錄了清初對臺灣地理知識的理解,也忠實呈現當時臺灣社會的日常風景。

   

回溯彼日的原漢關係

   

除了地圖,實際生活於地圖上的人又是如何互動的呢?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臺灣在歷史洪流中曾面臨多次的政權更迭,每當又一波政權的大浪襲來,佇立於島嶼上的原住民往往只能接受,那一次次重新產生的統治關係。

   

例如「土官」,指的是由官方指派,擔任部落與官府間溝通橋梁的職位,「信牌」則是委任的文書。現存最早官方對原住民的委任狀,是康熙 54 年(1716)諸羅縣正堂特委阿莫為土官信牌,從文獻內可知岸裡社的阿莫因為表現良好,所以被諸羅縣的正堂特別委用為總土官,管理其他社。

   

土官信牌:「國寶光影」的第五展間,展示了政治相關的複製物件與圖檔。(文化銀行攝)

  

目前對於委任原因有眾多推測,可能是阿莫曾帶領岸裡社的生番,協助平定抗清事件,也可能是為了增加漢人的開墾範圍,因此在種種考量下積極施行的「生番歸化」政策。但無論如何,這份能夠作為清朝臺灣中部原住民與漢人間的重要文書,總是替我們保留了回顧原漢關係的另一種可能。

  

藏著你不知道的秘密——藍地黃虎旗

      

再長的統治也終有結束之時,當時面臨將被割讓予日之際,時在臺仕紳決定創建「臺灣民主國」。呼應著清朝「黃地青龍」的藍地黃虎旗,不僅見證了臺灣民主國成立、乙未抗日戰爭,也乘載了當時臺灣人民正開始萌芽的政治主體性。

   

如今我們所見的旗幟是後來日本畫家高橋雲亭的仿製之作,他忠於原作,刻意仿舊,並保留缺損處,可謂臺灣現存年代最久遠、最接近原作形象的摹本。但你知道嗎?在修復過程中,意外發現背面隱藏的另一頭虎,牠瞳孔細長,如同身處黑夜中,與前面雙眼圓睜虎相互對照,一旗兩面,一日一夜,像是象徵著「日夜護國」那樣的深厚決心。

        

剝落的旗幟雖不像後來由林玉山重繪的那般色彩鮮明,卻真實見證了清末的動盪不安。(文化銀行攝)

     

超過兩百年的統治歷史,長的好似我們看也看不盡這時代的種種,但總有些或許與你十分靠近的,值得你的眼光為它停留,比如你生活的土地、或是你身旁的族群,也可能是——你埋藏在心裡同等重量的精神和理念 。 

  

  


 

   

# 想了解更多國寶的故事,臺灣國寶館開館展覽【國寶光影】現正展出中!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開放時間:每日9:00至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