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的亙古之美 柴燒大師吳明儀

編碼:00003
單位:文生窯
文化:陶藝
保存人:吳明儀
文/邵璦婷 圖/邵璦婷

 

走入文生窯,純淨潔白的空間映入眼簾,一進到展示空間,一支近兩百公分高的仿明清樣式大花瓶佇立在入口,這是吳明儀祖父的作品,當年外銷全球,影響整個鶯歌,造成大型花瓶的收藏與仿製風潮。兩旁展出吳家四代的製陶歷史與作品,從祖父輩開始做生活用的陶器,到了吳明儀這一代開始跨入現代陶藝創作並研究柴燒陶,專精自然落灰法所帶出的獨特藝術之美,傳承脈絡宛如台灣陶瓷發展的縮影。

 

 

陶藝世家出身 精研柴燒自然落灰法

 

吳明儀生長於陶藝世家,祖先來自南宋時期福建泉州的磁灶鎮,家業傳到吳明儀已是第24代,他從小在祖父及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也在高中畢業之後投入製陶行列。與父執輩不同的是,吳明儀潛心於釉藥的研究及自然落灰的獨特技法,追求創作的獨特性及更臻純熟的陶藝之美。

 

1996年他公開分享銅紅藍綠窯變釉藥的配方,吳明儀表示,單掛釉同時能表現出銅紅銅綠銅藍乃是首創,於中國陶瓷史上更是不曾出現過的表現,但是沒看過不表示做不到。此舉被許多人認為是瘋了,竟然把自己多年辛苦研究出來的配方公開讓大家知道,但吳明儀認為,透過公開發表讓大家去研究,可以讓業界更多人了解技術的重要性,也能夠進而肯定他的作品稀有及得來不易,同時也能帶動了整個陶藝界的進步。

 

早期他的作品炫麗,近十六年來專注於傳統柴燒技法所營造的「自然落灰釉」。柴燒陶以木材為燃料,在燒製過程中,木柴燃燒的火焰會直接在坯體上留下「火痕」,而木柴燃燒過程產生的灰燼,會隨著熱氣流飄落在作品上產生「自然落灰釉」,落灰經高溫熔融,形成的釉色溫潤樸實,越看越耐人尋味。同時因火焰會在作品背火面烙印留下「火痕」,讓作品呈現變化多端。且因影響柴燒陶作品呈現樣貌因素者眾,封窯後等待出窯時,那種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只有柴窯燒陶者才能夠深深體會。

 

花瓶.001

吳明儀的自然落灰釉作品。

 

 

本土派柴燒大師  不惜成本勤試驗

 

許多做柴燒的陶藝家師承日本,但吳明儀可是不折不扣的本土派,以釉藥窯燒研究為基礎,用土法煉鋼的方式,不惜成本及時間不斷試驗,能將柴燒帶到如此高的藝術殿堂,全是靠過去失敗得來的經驗。

 

吳明儀提到,近幾年柴燒的市場性大,台灣、大陸都有很多人想要收藏,也有很多陶藝家想要更深入的學習研究。但是部份的人,只是嗅到商機而一窩蜂地跟隨著潮流,搶搭柴燒順風車,燒過幾窯人人即成大師的亂象,也讓吳明儀不勝唏噓。

 

越多人關注柴燒陶後,大家嘗試學習更多技術,也有許多講座、研習營的邀約如雪片般飛來,吳明儀不藏私,盼的是有更多人能夠了解柴燒陶領域的深度和價值,建立台灣柴燒陶特色,並以此為基石傳承下去。

 

 

不計辛勤 多年來堅持原創手作

 

問起他的創作理念,吳明儀頓時精神了起來,他說:「賺時間遠比賺錢重要,要創作就要做第一。走在最前面,發表新的概念或新的作法或型式,帶給人們新的感動。」

 

他感嘆現在的陶藝產業環境,要做一個藝術家已經不容易,因創作成本太高,需要很多時間跟心力去累積堆疊。吳明儀認為,陶藝創作就要具有原創性,原創作品有著陶藝家的創作理念,其稀有性與藝術價值才是值得收藏的。然而對許多人來說抄襲卻是最快的,所以大家爭相用模仿,甚至複製國外作品說是自己做的作品常有國外作品影子,但其實檢視整個產業,會發現並不是完全沒有給創作者發揮的空間,只是大家不夠用心。

 

吳明儀也憂心,消費者對於創作價值的不重視,反映在斤斤計較價格,以價格去衡量藝術品的價值。這個現象導致陶藝界大幅度向商業化靠攏,大量複製不具創作技術及藝術價值的產品。歷經陶藝創作比賽到承接家業,吳明儀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創作、想要研究、想要做出更好的作品,因此他認為必須有計畫的分配好該做的事,工作和創作的時間必須拿捏得很準確,計算大概要做多少商品才可以支持生活,剩下的時間投入創作,這樣才有辦法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否則一直不斷地被工作時間綁住,就只是在工作而已。他笑著說:「平常休閒的時間就在累積靈感,創作之餘不斷修正,最後做出成品,這是一種態度。」

 

IMG_1688

吳明儀分享創作理念及分析台灣陶藝產業現況。

 

 

致力教育傳承 以商標專利保護自身品牌

 

除了創作之外,吳明儀也致力於教育傳承,對他來說,與其透過商業化的行銷手段來炒高知名度,不如紮紮實實的教育後進,把前人留下來的技術推廣出去,雖然比較慢,但是他寧願用時間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大師風骨在受訪時溢於言表。

 

在教學時,他也注重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否則學生只是學到技術而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學到這項技術之後無法變通,也無法自行創作突破。

 

我們問,在創作生涯中有沒有什麼特別印象深刻的事?吳明儀說,過去自己的作品被模仿時會很生氣,有些商人對於創作及藝術不尊重,令人氣結。現在他選擇申請專利來保護自己的創意,他也提出,學校在教育藝術家的時候,就要教導他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作品,同時不去侵犯到別人的著作權。如果對於藝術家的創作沒有任何保障,那麼大家都不願意把自己的技術分享出來,沒有交流,產業就不會創新及進步。

 

目前吳明儀以「文生窯」為工作室的品牌商標,產品的區隔非常清楚,「陶藝源」主要生產生活陶器;「文生窯」則是生產吳明儀最著名的水流系列以及他的手工創作;至於個人創作的現代陶藝作品,則有「吳」的落款。

 

 

推廣茶陶藝術 生產專屬台灣的優質茶陶器

 

目前吳明儀進修於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的茶陶創意研究所,未來他想要將陶藝結合茶藝,一起推廣。並且將他的展示空間佈置成可以上課、展演的教室,未來可以在這裡開設茶道、插花、陶藝等等課程。吳明儀認為,台灣生活水平提升,越來越多人追求文人悠逸的生活方式,而茶道正是其中一種文人所追尋的生活方式。

 

IMG_1724

吳明儀自己製作的茶具。

 

茶道和陶藝的領域原本是分開的,一般來說在泡茶時,茶具的使用上首推宜興壺,因為其燒成的溫度和細密的材質跟台灣的茶很契合,能夠帶出茶的香氣。吳明儀學茶不只認識茶、把茶泡好、最重要是學評鑑茶的能力,喝懂茶才能製作適合的茶器具。他打趣地說:「以前學陶的跟學茶的會吵架,各說各的好,所以誰都不聽誰的。現在我去學品茶,了解茶之後,結合原本的所學,才能推廣台灣的茶器。」

 

除了茶器之外,吳明儀也同時在研究茶倉,研究如何用陶器做出好的儲存裝置。等他的研究完成之後,一樣會將自己的結果公開發表,他說:「傳承,應該是要從我做過的基礎再往上爬,才可以發揚更大的價值。讓更多人可以踩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越多人願意分享的時候,這個產業才會更強。」

 

 

融合現代與傳統 開創陶藝新風貌

 

訪畢,我們參觀了吳明儀自己設計、佈置的茶席,驚訝於他對每個小細節的要求以及品味的堅持。多年來,他曾遭受不肖人士的匿名攻擊,亦經歷過走往商業或是藝術發展的雙叉路,但他始終堅持自己創作,要做出最好的作品,並且要傳承,讓更多人可以看到陶藝之美,不論多苦從沒放棄。在陶藝之路上,他就是這麼堅持自己的理念,持續鑽研柴窯燒陶豐富多變的色彩面貌、持續創作、持續教育傳承,同時融入個人哲學思維,希望讓陶藝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再創新風貌。

 

IMG_1739

吳明儀作品,尚未上釉的土坏。

 

IMG_1741

吳明儀在工作室中介紹自己的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