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傳統傀儡戲格局 專訪錦飛鳳第三代團長薛熒源

 

編碼:00153
文/王子承  圖/王子承
責任編輯/徐雪瓊、邵璦婷

 

聽到偶戲,你會想起什麼?也許多數人直覺想起的是歐洲的偶劇團、或是東方的布袋戲。但除此之外,臺灣還有皮影戲、傀儡戲等不同的戲種。此次我們來到了高雄阿蓮鄉,採訪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它是目前臺灣南部少數還在營運的傀儡戲團,目前由第三代的薛熒源所經營。

 

傀儡戲南北有別 操偶師一人分飾多角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由薛熒源的祖父薛朴創立於1920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初只會布袋戲的薛朴,後拜師學藝於中國唐山的傀儡戲大師蔡因,幾年後學藝有成,便創立「錦飛鳳劇團」,初期布袋戲、傀儡戲均有演出。後來薛朴分別將布袋戲、傀儡戲傳給薛熒源的伯伯、父親,然而伯伯對布袋戲沒興趣,相關的功夫沒有傳承下來;後來,錦飛鳳便只有傀儡戲演出了

 

錦飛鳳第三代團長薛熒源對於劇團的歷史侃侃而談。(王子承攝)

 

目前幾近失傳的傀儡戲又稱為「嘉禮戲」(註1),在中國的歷史十分久遠,至今也演變出不同的操偶方式,如懸絲傀儡(以絲線由上方拉提)、杖頭傀儡(以棍子由下方支撐)等。目前臺灣是屬於前者,又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南部是泉州系統,主要偏向喜慶祈福的酬神儀式;與漳州系統、且主要為驅邪禳災等功能的北部有所不同。

 

而南部的傀儡戲以歷史劇為主,演出的內容稱為折子戲,指截取戲劇裡十五分鐘的精華片段。也因為劇本都是祖輩所流傳下來的,通常劇目大都已固定,包括《七子八婿》、《狀元回府》、《童子戲球》等。

 

登場人物這麼多,我們很好奇要多少人才能完成演出呢?薛熒源表示,只要三人即可成團,包括一位主演(行師)、兩位樂師(嗩吶、敲鑼),主演除了需要操偶外,也需要講口白、唱曲。比較麻煩的是在廟宇酬神儀式中,需要行師負責請神。

 

臨危受命扛起劇團 看衰看好都不改初衷

 

提起為何會接下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團長一職,薛熒源緩緩說道,因為自己對傀儡戲並不排斥,從小就從父親那學了不少技藝,但從來沒有上臺表演過。「從小就知道爸爸一直想把傀儡戲傳給我,因為這是阿公交代不能斷掉的傳承。」

 

即使如此,薛熒源始終沒有把接棒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他二十五歲這年,父親生了一場大病,「那時爸爸很緊張我到底有沒有把他交給我的學起來,但是其實我都已經學過了。」那一年,父親過世後,他更是掙扎是否要扛下團長的擔子,就在此時,因緣際會發生一件事,促使他做了改變人生的決定。

 

「剛好一個客人希望錦飛鳳表演,那時如果推掉了,大家就會開始謠傳錦飛鳳不演了。」加上薛熒源是家中唯一男丁、以及早期「傳子不傳女」的規定下,幾經衡量還是義無反顧的接下劇團,也硬著頭皮完成他的第一場表演。而為了這次的演出,事前更是做足功課,除了翻閱父親留下的劇本,也把專家學者做田野調查時所拍攝的影像反覆觀看、練習。

 

傀儡戲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熟記曲目、樂器、口白,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熟練。圖為傀儡戲表演示意,非錦飛鳳劇團。(圖片來源:flickr作者Thomas F. Lee

 

回憶起當年初次表演的經驗,薛熒源說雖然有點緊張、也沒有演得很順,甚至因為要記人偶的出場順序,就忘了唱曲、唸口白。演出結束後,觀眾有鼓勵也有看衰,但他認為既然已經踏出第一步了,再怎麼困難還是要繼續下去。 「可能上天有保佑,後續反應不錯,邀約也就陸續出現。」薛熒源謙虛的說道。

  

白天賣魚晚上演戲 撐起父親遺願

 

克服了上臺的恐懼,薛熒源也逐漸接了不少演出邀約。但由於傀儡戲的收入尚不足以支撐家裡的開銷,因此薛熒源另闢收入,從伯伯那裡學會了魚販批貨、買賣的技巧,一邊在市場賣魚、一邊接演傀儡戲的演出。

 

由於傀儡戲的表演通常配合拜天公、祝壽的時間,大多在晚上。因此在兼職的情況下,薛熒源一年仍能接到一百多場。隨著錦飛鳳的演出邀約愈來愈多,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在兼職的情況下,對他自身的發展也有限,因此紛紛建議薛熒源捨棄賣魚的工作。

 

但這也讓薛熒源陷入兩難,因為當時臺灣沒有人全職做傀儡戲,許多人是當成副業,「如果我全職做,收入不足怎麼辦?」對當時已婚還有三個孩子的薛熒源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冒險。然而,經過深思熟慮、以及與家人間的討論,薛熒源結束八年的兼職生活,全力投入傀儡戲事業。

 

錦飛鳳劇團表演拜天公劇目的紀錄片

  

破釜沈舟重新打底 遠赴中國拜師學戲

 

結束魚販工作後,有感於傀儡戲宗教儀式性的演出機會愈來愈少,薛熒源擔心未來可能想看也看不到,傳承也會有斷層,在聽取了學者的建議後,他決定將錦飛鳳帶往表演藝術領域發展。

 

而約莫在1998年,薛熒源因緣際會跟幾個布袋戲的師傅前往中國泉州交流,藉此認識了泉州國寶級偶戲藝師黃奕缺。泉州除了保留完整的傀儡戲資料外,也沒有家傳的制度,師傅都待在公家劇團,時間過了就退休,與臺灣有所不同。

 

薛熒源最後在2001年拜黄奕缺的徒弟、提線木偶名家林文榮為師,「因為父親在傀儡戲的教導大部分都是以演出為主,沒有學到操偶的基本功與系統,所以才想把基本功學扎實。」也因為臺灣南部傀儡戲都是折子戲,只有十五分鐘的時間很難有不同的發展,因此薛熒源也在這段時間考察了不少中國在傀儡戲表演的創新。

  

此為黃奕缺大師所創之鍾馗人偶,《鍾馗醉酒》也是黃奕缺的代表作之一。(王子承攝)

 

另一方面,當林文榮得知臺灣傀儡戲可能失傳,技藝傳授毫不藏私。薛熒源拜師後,先在林文榮家中集訓了三個月,受到非常多的啟發,直到今日薛熒源每年還是會過去找老師,自己的妻小也同樣拜林文榮為師。

 

薛熒源的太太後來也向林文榮學習傀儡戲。圖為倆夫妻一起演出的側拍照。(圖片來源:薛熒源)

 

改造傳統表演方式 苦盡甘來一戰成名

 

另外,薛熒源也開始鑽研如何把傳統的傀儡戲做成較長、具室內表演性質的演出。「首先,是從以前留下來的劇目做改編。」薛熒源第一個選的劇本是《狀元回府》,以傳統為底,加入現代元素與自己的想法做改編。

 

因為舞臺表演跟以往民間戲劇類的表演方式不同,薛熒源得自己設計劇本、音樂,也找了親朋好友、樂師幫忙。由於以往沒有類似的藝術演出經驗,也特地請現代偶戲團一起來排戲。在交流的過程中,薛熒源發現中國與西方的操偶方式雖然都是懸絲,但是對木偶的概念、系統完全不一樣。

 

中國注重基本功,提線、基本線、版線都是固定的,每個角色也都有固定線位,所以只要練好動作即可;西方則是一開始就根據戲偶要做的動作設計,去動戲偶的操作板。薛熒源解釋西方偶戲的線通常會比中國的少很多,只要動操作板,角色就可以直接動作。不像中國式戲偶只要加新動作,就得增加幾條線。

 

薛熒源向我們展示中國式的戲偶需要非常多的線來操控動作。圖為黃奕缺大師所製作的鍾馗。(王子承攝)

  

為了擴大觀看的年齡層,薛熒源也持續開發全新的劇本。與劇作家、導演合作,以臺灣傳統民間故事《虎姑婆》為本,打造了顛覆傳統的《不及格的虎姑婆》,改變了大家對虎姑婆的觀念與想法,推出後好評不斷,「我們也會努力擴展觀眾的客群,如何設計出大人、小孩都愛看的劇是一個很大的學問。」薛熒源如此說道。這齣戲更獲得了2013年全國偶戲「金掌獎」的「最佳表演團隊獎」。

 

對於表演藝術上的成功,薛熒源其實非常謙虛,他認為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請專業的導演來導戲、編劇設計劇本等。關於兒童劇,薛熒源也有自己的觀察,「通常孩子專注力只能維持四十分鐘,因此我們的演出都會設計在六十分鐘內,除非劇情真吸引人、表現很豐富,不然真的很難撐那麼久。」

 

錦飛鳳演出《不及格的虎姑婆》。影片來源: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傀儡戲 一家人最親密的連繫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目前由薛熒源與太太全職參與,兩人平常也出會外出表演雙人傀儡戲《慶團圓》。他們夫妻倆從一開始面對眾親友的反對,到今日穩扎穩打的累積出知名度,也吸引不少媒體採訪。身為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第三代團長的薛熒源,面對未來劇團的走向,他表示目前以傳承給孩子為主,但如果有人真心想朝這方面發展,他也很願意無私傳授。

 

回顧年輕時就繼承祖傳技藝的薛熒源,為了維繫臺灣南部僅存的傀儡戲團,特地前往中國拜師,並努力拓展傀儡戲新的可能,讓傀儡戲從幾近沒落的產業中,脫胎換骨進入表演藝術的領域。對薛家來說,也許「戲」就是一家人最親密的聯繫,相信未來錦飛鳳劇團一定能愈來愈好,持續在表演藝術界發光發熱。

 


註釋1:

與其它傳統劇種相比,傀儡劇是相當不容易學習的戲劇。除了要能靈活的操作沈重的戲偶外,還要熟記戲曲、樂器與劇情,以及繁複的法術、儀式等。由於傀儡戲以宗教、祈福等目的為主,娛樂性質較少,轉型不易,加上社會觀念漸不同,傀儡戲的演出機會也漸減少。

 

參考資料:

1.台北偶戲館:https://www.pact.taipei/PACTContent.aspx?id=5&Subid=23

2.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http://163.32.121.48/jff/home02.aspx?ID=$3001&IDK=2&EXEC=L

3.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6029


 

文化銀行每週都有關於老文化的報導!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那我們每週都可以私訊給你新的喔!
[每週都想收到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