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祝壽之必要——江坤達開創壽桃的新紀元:「是它成就了我,不是我傳承了它」

編碼:00133
文化:壽桃
文/李宛諭  圖/李宛諭
責任編輯/邵璦婷

 

全球133歲的百靈佳殷格翰111日在台灣也43歲了,特地和文化銀行合作想保留最台灣的生日文化!

 

壽桃是一種祝壽食物。/圖片來源:李宛諭 攝。

 

粉嫩的麵團劃上一道深痕,如仙桃般鮮豔欲滴,輕咬一口,麵團體纏住牙齒,紅豆餡料緩緩沁入口腔,再細嚼,甜蜜湧上舌尖,輕輕挑逗味蕾,也勾起了往昔溫存的記憶,依依不捨地嚥下後,一抹微笑浮現嘴角,眼神裡散發的盡是幸福。這是「壽桃」,除是一種祝壽食物,還有著淵遠流長且富有寓意的傳說故事。

 

壽桃起源神話故事 蘊藏感恩寓意

 

據傳,齊國孫臏十八歲時離家,遠赴千里拜鬼谷子為師,在雲蒙山中學習兵法。十二年刻苦學習期間,孫臏從未回過家,也沒捎過一封家書。一日,正逢母親六十歲大壽,孫臏向師傅告假,曳著滿滿的相思返鄉。臨走前,鬼谷子摘下一顆桃子送給孫臏,並說道:「這桃子是不輕易送人的,我送你一個帶回去給令堂上壽。」

 

慶壽宴席上,年邁的母親正因盼不到兒子的歸來而愁容滿面。孫臏一現身,便從懷裡捧出師父送的桃子。母親咬了一口,容顏大變,白髮轉為青絲、雙目明亮,臉上的皺紋也消逝無蹤。此後,人們效法孫臏,在長輩生日時送上鮮桃祝壽,若逢非桃子季節的冬春初夏,就用麵粉做成壽桃替代。

 

到了漢朝,漢武帝崇尚仙道,相傳西王母曾賜其五個大桃,並稱桃子為「三千年才結一次果的仙果」,贈桃自此有了贈壽的寓意。過去,壽翁的子女通常會在家裡設立壽堂,掛起壽幛,並在桌子上放置壽麵、壽果和壽桃。又壽桃因為製作步驟簡易,且外型粉嫩討喜,往往是壽宴中最引人注目的點心。

 

壽桃有許多相關神話故事,圖為西王母畫像。/圖片來源:千圖網。

 

壽桃製程容易 卻須經驗累積

 

欲製作壽桃,首先須在前一天用水與麵粉混合成老麵糰,放一天發酵後,便能當作讓壽桃膨脹的酵母。隔天,以小麥粉摻粉心粉製成新麵團,並將其與老麵糰混合、搓揉,而後分割成多塊,再揉圓。若是少量製作,會在此時進行第一次發酵,於搓圓的麵團蓋上塑膠袋,阻絕空氣,以鬆弛麵筋、防止麵團斷裂。

 

將老麵團和新麵團混合、搓揉。/圖片來源:李宛諭 攝。

 

待半晌,將麵團壓扁,包入紅豆、芋頭、奶黃等餡料,再搓圓、捏成水滴形狀,並用湯匙壓出一道深痕,最後放入蒸籠或蒸箱內進行第二次發酵。麵團膨脹後,以牙刷沾少許紅麴粉或食用色素,如今也有人使用噴槍,為麵團噴上迷人的粉紅色,一顆熱騰騰、鮮嫩欲滴的壽桃便大功告成。

 

用湯匙在麵團體上壓出一道深痕。/圖片來源:李宛諭 攝。

 

壽桃製作步驟雖簡單,卻隱藏金錢買不到的撇步。「麵團還不夠大口感比較硬,發酵發過頭會癱掉。」和平壽桃老闆江坤達表示,夏天時,若動作不夠熟練迅速,麵團發酵過頭,壽桃吃起來就會酸酸的,因此,發酵時間的掌握是壽桃製作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師傅須評估當天氣溫,憑經驗做判斷。

 

發酵時間的掌握是壽桃製作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圖片來源:李宛諭 攝。

 

如今,現代人替長輩祝壽時,仍保有吃壽桃的習俗,而座落於新莊的「和平壽桃」,更努力將壽桃轉型,跳脫只用於壽宴的傳統框架,讓各個年齡層都能接觸這個精緻的點心。

 

創立逾40年 和平壽桃傳至第二代

 

車水馬龍的新泰路上,一間精緻的小店夾處在老屋之間,獨自散發著溫暖而迷人的光暈。推開玻璃大門,新穎的裝潢、整潔的擺設映入眼簾,難以想像這是一間中式點心專賣店,室內的木櫃羅列著粉嫩的壽桃與子母桃,有的裝進籃子,有的蓋上玻璃,光是用看的就垂涎三尺。這裡是「和平壽桃」,也是江坤達傳遞溫度的寶地。

 

江坤達的父親國小畢業後,就出外學習做麵團,直至1947年退伍後,才開始在板橋的市場擺攤販售中式點心,並掛上「和平」的招牌。「我從出生開始就在麵團打轉。」江坤達表示,小時候家境不好,只能靠揉麵團維持生計,有時必須徹夜工作,或犧牲寒暑假幫忙父母,但他坦言,這段與家人共同打拼的成長記憶,都成為他生命的養分,「事後回想起來,這是全家人的情感。」

 

上大學後,江坤達發現,在社會現實與功利主義的浪潮下,現代人漸漸忘記知恩圖報,並將別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他因而開始懷念早期人們互動最真實的情感,「以前會覺得受到你一點點的幫助,我就泉湧以報。」江坤達認為,壽桃背後有著溫暖的傳說故事,且隱含非常單純的「感恩」寓意,因此,他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繼續傳遞這份溫度。

 

傳遞人性溫度 江坤達訴說壽桃故事

 

學工程的江坤達,在退伍後慢慢接下父母的工廠,一面努力揉麵團賺錢,存下推廣壽桃的基金,一面計畫轉型傳統中式點心。同時,他開始在部落格撰寫壽桃相關的文章,並拍攝微電影,透過網路的力量進行宣傳,另也前往幼稚園與老人院免費分送壽桃,並在國慶日時,於總統府等地送桃,或於台北車站發壽桃給經過的外國人。

 

分送壽桃時,江坤達不厭其煩地向收桃人口述壽桃歷史與神話,希望藉此傳遞麵團和人性的溫度。「我就是這樣不斷的講,有人願意聽我就不斷講。」江坤達表示,只要有人願意停下來聽故事、不再用輕蔑的眼光看待壽桃,就會覺得比中樂透還開心。

 

江坤達希望透過訴說壽桃故事,傳遞人性的溫度。/圖片來源:李宛諭 攝。

 

不被家人朋友肯定 只憑熱情逆水行舟

 

一股腦兒縱身投入快要沒落的中式點心產業,隨之而來的便是冷嘲熱諷等現實衝擊。「很多人會覺得我是逼不得已接店的。」江坤達坦言,身邊同學陸陸續續當上靠股票分紅的工程師,對於自己決定捨棄光明前途、繼承非主流產業,都感到非常不解。

 

此外,為將壽桃發揚光大,江坤達鍥而不捨地寫文章推廣,並四處免費分送桃子。然對於只想維持穩定生計的父母來說,這些努力僅是徒然。「他們不支持你專注做文創,而應該做手工餅乾或麵包,這樣才會賺錢。」江坤達表示,初期家人不願意提供資金或設備,也質疑推廣壽桃的必要性,因而多次勸阻自己繼承家業。

 

在現實與理想間反覆掙扎,江坤達仍亦步亦趨,倚靠熱情披荊斬棘。「對我來說是它成就了我,不是我傳承了它。」江坤達認為,麵團在他的成長經驗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不但蘊藏家人共同努力的記憶,也傳遞最真誠的人性溫度,因此,他懷著感恩的心去回報這份上天賜予的禮物,而炙熱的初衷將引領他繼續前行。

 

江坤達以一己之力 轉型傳統文化

 

如今,除了原先板橋的工廠,江坤達成功在新莊開立壽桃文創推廣店。未來,他希望能舉辦壽桃手作體驗工作坊,在轉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向下扎根,另也預計在二樓擴店、設置用餐區,讓客人不僅僅是購買壽桃,也能坐下來與老闆聊天,感受藏在麵團裡的幸福溫度。「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至少過程是開心的。」江坤達認為,只要能把熱情與愛傳遞出去,便不愧對於自己。

 

步出店家,台北的潮濕氣息迎面撲來,天色也因連日陰雨而灰暗不已。穿越馬路後,再次回首,只見和平壽桃散發著溫暖而柔和的光暈,如一座明亮的燈塔,照亮冷漠的台北街頭,也指引迷失在功利主義下的現代人,找回最單純、幸福的人性溫度。

 

 


文化銀行每週都有關於老文化的報導!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那我們每週三都可以私訊給你新的喔!
[每週三都想收到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