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古早味】吹夢巨人翁登賢 ——百變糖人蘊藏甜蜜回憶

編碼:00108
文化:吹糖
文/李宛諭  圖/Sami Wu
責任編輯/邵璦婷

 

翁登賢在信義區香堤廣場表演吹糖。/圖片來源:Sami Wu攝。

 

 

取出麥芽糖融化後的糖稀,熟練地拉、捏、彈、吹,須臾間,晶瑩剔透的豬、牛、鯨魚便映入眼簾,最後嵌入如仙女棒的竹籤,輕輕一點,一只可人又可口的糖人就完成了。還記得吹糖人嗎?在3C產品尚未普及的年代,那佇立在歌仔戲臺下與校園外的吹糖攤販,是否還存在於你的記憶中?

 

據說,吹糖人技藝始於明末清初,朱元璋為了代代傳承自己的皇位,於新建的「功臣閣」款待有功人士,同時暗地縱火。一片哀鴻遍野中,劉伯溫僥倖逃脫,而後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相救,兩人趕緊調換服裝,此後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用糖兒換破糕。在賣糖的過程中,他創造性地將糖加熱、軟化,並製作成各種體態豐滿的糖人,造型以動物居多,其中十二生肖最為常見。

 

過去,吹糖人經常騎著腳踏車,到國小校園前或歌仔戲臺下擺攤,許多小朋友玩完跳圈圈後,就會來抽吹糖模型牌。「哇!是大象!」小孩若抽到喜歡的圖案,便呼朋引伴,吸引更多人聚集攤販。而當時因經濟不很富裕,小朋友可以用牙膏皮換糖人,幾支牙膏皮就可以換一個孫猴子或是其他的小糖人。因此,常有小孩子偷偷把家裡沒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換糖人吃,雖然因而被罵,卻留下甜滋滋的童年記憶。

 

吹糖是上個世代的記憶,現今,由於兒時玩物逐漸被電子產品或其他東西取代,且現代人缺乏對吹糖的興趣,超過六百年歷史的傳統技藝已逐漸失傳,淡出現代小孩的童年記憶。如今,只剩幾位老師傅還在保存吹糖技藝,百貨前廣場的小攤販便是一例。

 

百年磨一劍 翁登賢練就吹糖技藝

 

吹糖的歷史已有六百年,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圖片來源:Sami Wu攝。

 

每逢假日,熱鬧的信義區香堤廣場就搖身一變,成為街頭藝人獻技的寶地。仔細一看,一個背影佝僂的老人坐在小台車前,台車上放著各色麥芽糖膏和模具,他熟練得將糖膏捏成吸球狀,讓圍觀的小朋友親自體驗,吹出一個個童年的夢想。慈藹的笑容掛在佈滿皺紋的臉上,雖已年過耄耋,身體仍舊硬朗,他是傳承63年吹糖技藝的國寶級師傅—翁登賢。

 

因為父親是煤炭工人、家境貧困,翁登賢國小畢業就必須出外學功夫、討生活;年輕時,他在汐止農會前看到來自福建的師傅吹糖,萌生興趣,便拜師學藝。「我們要很有錢也沒辦法,但要餓死也不會啦。」翁登賢說,當時師傅對於自己想學吹糖感到十分震驚,也不太看好,但經過三年四個月的磨練,翁登賢正式成為吹糖人,並在歌仔戲臺下或廟宇前擺攤表演。然而,習得技藝,卻無法掙一口飯,因此,他到鐵路局當機工,日夜修理內灣蒸氣火車,直到退休才重回鍾愛寶地,繼續表演吹糖技藝,而後考取街頭藝人執照。

 

翁登賢自年輕就習得吹糖技藝,至今已傳承63年。/圖片來源:Sami Wu攝。

 

裡外都是功伕 吹糖技藝不簡單

 

吹糖看似簡單容易,當中卻蘊含極為繁複的工法及勁道。吹糖前,需先將摻白砂糖的麥芽糖水放入鍋爐裡,以炭火加熱約40分鐘,軟化後用力敲打、攪拌。「太硬不行,太軟也不行。」翁登賢說,吹糖人須根據當天氣溫調整加熱的火侯,火候攸關吹糖品質,太熱會使糖料過軟,吹不出形狀,若溫度太低,糖料太硬,吹起來又容易破掉,因此濃淡之間必須拿捏得宜。糖軟化後,取出適量放入銅製的小鍋裡,糖若又硬化就再補充木炭、繼續加熱。

 

吹糖的原料以麥芽糖摻白砂糖製成,並以炭火加熱軟化/圖片來源:Sami Wu攝。

 

吹糖時,先挑上一點糖膏,將其搓成圓形並壓扁,利用大拇指做成管狀,而後從麥芽糖管狀中間部位拉取約十公分的長度。待吹管冷卻後,用手輕巧地彈掉,使其成為吹管,並置入撒滿太白粉的糖模內,最後以口緩緩吹氣成形。如今,翁登賢提供民眾親自體驗吹糖樂趣,在吹氣的同時,他會將竹籤插入糖人,待冷卻後,栩栩如生的糖人便成型。

 

吹糖模子以阿里山牛樟樹製成,湊近便能聞到淡淡的木頭香氣。翁登賢表示,砍下樟樹後,須先靜置等木頭乾燥後才能製作模型,否則模具吹出來的糖人會歪七扭八,不夠美觀;除傳統的動物造型,現在也加入小孩喜歡的Hello Kitty等。「吹糖要花很多錢啦,這個模子很貴。」翁登賢說,模具所費不貲,甚至需花費上萬塊錢購買印有龍圖騰的模型,這也成為吹糖技藝逐漸消逝的原因之一。

 

吹糖模具歷史悠久,所費不貲。/圖片來源:Sami Wu攝。

 

為國爭光 仍不忘傳承絕活

 

除了吹糖,翁登賢也身兼捏麵人技藝,被喻為「國寶級藝師」。民國73年,翁登賢被郵政總局選定為民俗藝術紀念郵票圖案,民國95年,更以「登賢館」長期入駐圓山育樂中心,但不久後舊兒童樂園關閉,他遂考取街頭藝人證照,轉向街頭繼續傳藝。如今每逢假日,翁登賢就會在信義區擺攤,過年期間也會到各大飯店表演。此外,由於技藝精湛,外交部和文化局經常邀請他至世界各國表演,足跡遍佈中東、歐、美、非、澳洲等地。

 

「本來是不要做,在家裡看看報紙很輕鬆,但有這個證照,就來這裡玩一玩。」翁登賢說,以前吹糖是為了養家餬口,現在不需靠技藝謀生,卻也基於不讓國粹失傳的使命,繼續在外表演,並積極將技藝傳給徒弟。然而,現代人不願吃苦耐勞,技藝習得不易,但也不乏想為傳統文化盡一份心力的人士向翁登賢拜師,努力將劉伯溫的絕學傳承下去。

 

翁登賢師傅吹出五顏六色、造型多變的糖人,也如吹夢巨人般,吹起孩子嘴角的漣漪。孩子用力的吹氣,興奮地看著圖案糖身緩緩鼓起,糖人中央雖是空心的,卻滿載兒時單純、炙熱的夢想。手持吹糖人的孩子,滿足地大啖甜甜的糖人,慢慢走離攤販,望著小小的背影,翁登賢瞇起眼睛,眼角泛起歲月的痕跡,口中似乎呢喃著:「願你永遠懂得飛翔。」

 

 


 

文化銀行每週都有關於老文化的報導!
若你喜歡這篇文章,那我們每週三都可以私訊給你新的喔!
[每週三都想收到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