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碼:00101
文化:金工藝術
文/胡宇萱 圖/陳慶倫
責任編輯/鄧欣容、邵璦婷
金工的歷史,最早可溯源至數千年前,當人類開始使用金屬造物,金工技藝發展的齒輪便一同開始轉動。就台灣而言,這門技藝的起點,可追溯至史前時期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文化——例如西元1800年前至1500年前的八里十三行、永康蔦松文化遺址等。
當時,先民依照環境資源,將容易取得的生活媒材——「鐵」,加工製成生活工具;當基本需求達到滿足後,便開始及於墓葬品與裝飾物。隨著時代演變,金工的原料已由鐵擴及金、銀、銅等金屬,而現代不同領域的金工,業已發展出各自的專業技術,金工除了原始的實用性質與需求外,更作為創作設計的媒介,成為實現藝術與美的一種可能。
三年四個月 辛苦但幸福的學徒日子
三峽三藝金工工作室的溫清隆師傅,有著一雙澄澈深邃的眼睛,專注的神情仿若能投射出光,三十年來,目光不移的探索百變金工的神秘世界!談起接觸金工的契機,溫清隆笑說:「那個年代,不喜歡讀書就要去學功夫!」於是,他打從國一暑假開始,就跟著在台北珠寶店工作的舅舅,學起了金工技藝。
才十三歲的小小年紀,溫清隆遵循傳統師徒制,一步一腳印地在珠寶店做了三年四個月的學徒——回想起剛開始操練基本功的過程,光是學習如何將石頭固定好、鑲進模板,就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學徒期間,溫清隆積極地向不同師傅求教——他認為,即使師傅們教授的工法大抵相同,但從每位師傅的表達方式以及創作經驗,仍能提煉出各異的精華。
回憶起學徒生涯,溫清隆笑說:「吃也是吃老闆的、住也是住老闆的,還有三五位師傅免費教你技術,這樣多幸福。」當然,這段磨練到頭來,最開心的時刻還是學習期滿、終於出師的那一天。大家除了會一起吃飯慶祝,連喊名、稱呼的方式也都會隨之更改——對於傳統技藝的年輕學習者而言,想必是莫大的肯定與成就。
眼見金工起落 立志傳承、創新、不斷流
溫清隆甫出師的那幾年,適逢金工產業的黃金年代。當時每日訂單接應不暇,經常要不眠不休地徹夜趕工——彼時,國民平均月所得是兩萬八千元,而從事金工技藝的他,每個月平均可以掙到七、八萬的工資,可見民國七八十年代金工產業之興盛。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八〇年代後期,國內經濟成長停滯、景氣逐漸轉差,加上價低的進口金工品輸入,國內金工產業歲跌落低谷。也因此,溫清隆曾抵擋不住現實壓力,在民國96年離開金工產業,轉行販售肥皂。所幸,溫清隆始終保持著對金工的熱忱與眷戀,在兩年後,就因為飾品業興起,透過朋友介紹,重回金工工作。
入行數十年,經歷金工大起大落——溫清隆此一歸來,便決心傳承金工技藝、彌補產業斷層。他遂在103年與三峽在地組織「甘樂文創」合作,開設了個人工作室,除了舉辦職人展、DIY體驗外,亦深入校園,希望能從教育啟蒙,點燃金工的傳承之火。
三藝金工是溫清隆師傅到三峽後自己成立的工作室。/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金工實作DIY 傳續技藝之火
溫清隆分享道,從前在三峽一帶從事金工的人還不少,可惜大多都是私傳——一個師傅手把手地帶一個徒弟、師徒之間多有血緣關係,以至於難以有效地開枝散葉。至今,三峽這一帶操持金工技藝的人已經愈來愈少。因此,溫清隆也希望透過工作室的推廣,重振三峽的金工藝術。
來到三藝金工體驗的民眾,除了可以自己挑選想要製作的品項與樣式,亦可依喜好決定金屬原料。關於原料部分,溫清隆說道,金工創作使用的金屬大部分都比較軟、延展性高才好塑形,以純銀最多、其次是銅以及貴金屬類,市面上常見的K金屬於合金硬度較高,在製作上的難度也會相對困難。
目前,前來三藝金工工作室體驗金工創作的客人,年齡層十分廣泛,大人小孩都有——有六、七十歲「活到老學到老」的長輩,也有國小小朋友跑來製作手工的父親節禮物。有趣的是,佔比最多的,是熱戀中的愛侶們;總是兩兩相依,前來客製化成的對飾品,並順道進行DIY體驗。
溫清隆補充道,曾經有一位嫁到德國的台灣人,帶著混血寶寶來到三藝金工,體驗了一次後竟一試成主顧,從德國回台經常不忘來訪——加上今年已經來了三次,和師傅甚至好朋友,母子倆直言深深地愛上了金工和工作室的氛圍。
透過帶領DIY體驗,溫清隆為民眾講授金工創作的流程及相關知識,並不時補充金工歷史與技術發展——心心念念地,就是希望將這項精巧美麗的工藝,輕柔地交到每一個人手上;也希望民眾捧著辛苦完成的作品時,能感受到金工藝術,那高貴而迷人的獨特溫度。
金工的工法步驟,製作麻花戒指:
第一步:選好材料(銀線)後,用磨刀將金屬磨細磨亮。/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第二步:使用火槍將銀線燒軟(下方為耐火磚)。/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第三步:用線板將銀線拉細,利用延展性調整長度同時讓粗細一致。/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第四步:將銀線對折並固定線頭。/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第五步:拉緊後再開始纏繞。/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第六步:纏繞好的銀線和另一條銀線再次纏繞。/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第七步:將兩條銀線相黏後,用火槍讓受力更加平均、密合。/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第八步:完成後使用戒棒依據刻度套量出指圍。/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第九步:去掉多餘的銀線後再次使用火槍讓接縫處更加密合。/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第十步:將成品放入明礬中加熱去汙。/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剛完成的純銀戒指是白色的。/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第十一步:最後放入拋光機中拋光。/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完成後麻花中沒有被拋光的部分,會留下銀原本的顏色。/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罩門需要克服」
暸解金工創作的繁複工序後,我們問起溫清隆,他認為哪項製作環節特別困難?溫清隆挑了挑眉,回應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罩門!」多年下來,他發現每個匠師個有需要修煉的重點——有些人無法掌握好火槍、有些人塑形總是失敗;而對溫清隆自己而言,要成功黏接各種精巧的小物件則最為困難。
訪談的尾聲,我們偷偷問溫清隆——從事金工,有沒有什麼職業病,或是辛苦的地方呢?只見他頓了一會,隨即堅定地搖了搖頭,笑說「沒有」;隨後又補充道,金工是個十分需要耐性的工作,但耐性只要訓練,就會磨出來了——穩扎穩打的累積,就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硬要說的話,大概就是工作過程中,不免會受些小傷——談到這裡,溫清隆指向一旁的工作桌。金工製作會使用到的基本工具大多都可以在工作桌上見到——從裁切金屬需要的鋸絲鋸弓、剪刀,到修飾、塑形用的戳刀、槌子和鑷子等等,甚至是火槍、黏接劑等,都會出現在金工工作者的桌上。使用這些工作時總會有其危險性,匠師們雙手各處的各式小傷口不足為奇,輕微燙傷也都事小。溫清隆便曾經被薄片金屬割傷手,當下血流如注、必須送醫縫針。談起這些皮肉痛,溫清隆雲淡風輕,在藝術創作之前,個人身體的不適彷彿不再重要。
溫師傅在工作桌前更顯得專業卻也不失溫柔。/圖片來源:陳慶倫攝。
最重要的始終是用心做好自己的品牌
聽完溫清隆所言,我們偷偷觀察著他手上的小小傷口,襯著工作台上輕輕打下的柔黃色燈光,一旁的金工飾品們一個一個都在發亮——溫清隆曾經血色的傷口,最終成就了一件件精緻優雅的金工藝術。一路走來,他歷經被迫轉行的窘境、東山再起後的客源不穩,一直咬牙耕耘至今,才總算與甘樂文創一同打造出優良的品牌形象、擁有穩定的收入與營運模式,這些跌跌撞撞,都是為了金工藝術的傳承。步出三藝金工小巧的工作室,我們在心裡默禱——願一顆閃亮的真心,能至少換得一個世代的疼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