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贖罪大遊行,為都城隍拚業績?新竹中元城隍祭,夯枷儀式消災解厄

編碼:00080
文化:夯枷
文/金永純 圖/金永純
責任編輯/邵璦婷

 

 

座落於聚落中心的新竹都城隍廟,為車水馬龍的街市在喧囂中添入一筆沈穩與靜謐。此廟奉祀的「都城隍威靈公」是全臺灣位階最高的城隍爺,也是好幾代新竹居民心靈的寄託。建廟歷史已近兩百七十年的城煌廟,映射了竹塹城的脈動。

 

此次,我們有幸參與了竹塹中元城隍祭一系列活動中的夯枷儀式。兩千餘信眾脖子上戴著紙枷,浩浩蕩蕩的走在隊伍前頭,七爺、八爺步行在後,陰陽司公壓陣,遊街繞行。道教信仰中以此儀式傳達信眾的虔誠,以願意夯枷表示向城隍爺贖罪,希望消除舊業的心願。

 

將近兩小時的步行中,並非想像中的嚴謹、肅穆。沿途崩裂的鞭炮、北管音樂在街上散播熱鬧的節氣氣氛,七爺、八爺的陣頭更吸引所有人的眼睛。身處在人群中,聽著群眾的談天笑語,才意識到這個沿革百年傳統宗教儀式,更有凝聚人心,傳承古禮及民俗、文化記憶的深遠意涵。

 

背著紙枷的信眾。/圖片來源:金永純 攝

 

全臺唯一「都城隍」

 

新竹都城隍廟成立於清朝乾隆12年,有趣的是,由於陰間官階是跟著陽間官階大小冊封的,當時淡水廳治設在竹塹城,此廟最早依例稱「廳城隍,顯佑伯」。臺北升格為臺北府後,新竹城隍遂晉升為「府城隍,綏靖侯」。

 

城隍原意是「城牆」與「護城河」的意思。城隍爺猶如陰間的地方首長,掌管陰間的司法。城隍爺並與地方官分隔陰、陽兩屆治理,維繫社會的秩序與和平。

 

光緒17年,清廷因張天師星象卦算,推測出將發生大災難,這個契機為新竹當地仕紳所利用,經林家林占梅、林汝梅兄弟媒合,清廷便在新竹城隍廟舉行消災法會。為了感念,清廷決定敕封新竹城隍為「都城隍,威靈公」。自始,新竹都城隍晉升為省級的城隍,總轄臺灣全島。

 

竹塹中元城隍祭 夯枷解厄

 

民俗文化及宗教信仰構築了臺灣傳統文化的原型,經過百年的揉合與流變,新竹將農曆七月的中元祭典儀式發展成為具在地性的「竹塹中元城隍祭」。鬼月已不再只是莊重與嚴謹;一系列的中元節活動深具宗教、歷史意義及文化底蘊,更有傳承先民生活記憶、傳統價值的意義在裡面。

 

每年於農曆七月一日舉行的夯枷儀式,便屬於這樣的一個例子。在鬼門開啟當天,城隍爺出巡之前,陰陽司公(別稱七爺、八爺)身為都城隍爺的輔吏,必須先移駕至北壇,聽取孤魂野鬼一年份的投訴。當信眾運勢不順、抑或因犯錯而深感悔過,可以背起紙枷,走在陰陽司公前面跟隨繞行街道,有古代犯人被押解遊街示眾的意味。如是像是在幫黑白郎君「作業績」,等隊伍行至北潭,陰陽司公安座,再由道士將紙枷取下拿去火化。形式上的脫枷儀式,意涵為消除信眾的業障,並祈求平安。

 

跟著隊伍行進的民眾。/圖片來源:金永純攝。

 

夯枷是具有深刻宗教意涵的道教儀式,並反映了道教對於「罪」的觀點:人生來有原罪,並需要弄污自己以表懺悔。「夯」是古字,意思是將東西扛在肩膀上,「枷」 則是古時用木頭製成,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閩南語的俗諺常說人「自己跑去生一副枷」,便是在形容別人雞婆、無端生事。

 

疏文是道教信仰中,凡人祈求於神仙的文函。/圖片來源:金永純攝

 

夯枷儀式使用的是屬於三角枷中的刀劍枷,黃色的紙枷上頭畫著刀及劍的圖樣,再由廟方為枷釘上寫有信眾名子的疏文,並由道士為信眾舉行帶枷儀式。自始,為當天的活動揭開序幕。

 

由廟方將疏文釘在畫有刀劍的紙枷上。/圖片來源:金永純攝。

 

千人遊行  夯枷鬥熱鬧

 

繞行開始以前,新竹城隍廟人聲鼎沸,戴上枷的信眾三兩成群,空氣裡是欲飽和的期待及躁動,眾人盼望著時辰來臨,北管音樂氣勢千鈞的奏下,向鄰里宣告遊街的消息。

 

沿途,隊伍行經東寧宮、東門城、州廳等新竹市的景點,連綿的人群蔚為壯觀。這並非只是一次陪伴神明走路的旅程,這也是新竹在地居民自己的旅程;尾隨著夯枷隊伍在城市裡步行,得以放慢腳步,藉此好好去看每棟建築的雕刻、每條街道的蜿蜒,在腦海裡建構出更為仔細美麗的生活地景。

 

沿途的談笑,整列隊伍給行人喜洋洋、暖烘烘的熱鬧之感。夯枷儀式,推動了社區能量的流動,回歸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本質,我想這是先人除了設立宗教儀式、節慶禮俗以外,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在隊伍中,七爺的大神尪仔。/圖片來源:金永純攝。
同在隊伍中,八爺的大神尪仔。/圖片來源:金永純攝。
行至終點,道士念誦疏文並將紙枷取下火化。/圖片來源:金永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