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法國羅浮宮的台灣紙紮:百年糊紙店為傳統工藝煥發新機

編碼:00065
文化:紙紮
文/王亦信 圖/王亦信
責任編輯/邵璦婷

 

紙紮是台灣喪禮文化中常見的重要元素,喪禮儀式結束,紙紮伴隨親人的不捨與掛念,一起燒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這樣獨特的糊紙工藝越來越少見,也因它帶有禁忌色彩,這個傳統的行業如今已漸漸萎靡沒落。

 

出乎意料的,一個叫沙勉托的法國人,在台灣旅遊時發現了這種精緻的工藝,於是他找到了僅存不多的百年紙紮老店——「新興糊紙店」,並邀請新興糊紙店到法國巴黎設計師週參展。已經越來越少人關注的傳統紙紮,就這樣走上國際大舞台大放異彩,「新興糊紙店」成功的背後,是張徐沛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更是張家傳承四代的百年好手藝。

 

新興糊紙店的作品。圖片來源/王亦信

 

傳承三代糊紙手藝 一度生意鼎盛

 

今年已經六十七歲的張徐沛,回憶起自己的一生,似乎和糊紙有著難以訴說的牽絆。

 

張徐沛的爺爺張根乞是台北市大龍峒「茂興齋」糊紙老店的創辦者,在松山慈祐宮、南崁五福宮、基隆中元祭都有他的作品。從小在紙紮堆裡長大,張徐沛國小畢業就回到家中,當師傅的助理,耳濡目染之下,學會了「紮竹」、「剪紙」、「彩繪」、「紙塑」……等等。

 

當年糊紙師傅在社會中的地位不低,張徐沛的爺爺更因手藝出色,是遠近聞名的糊紙師傅,和政商名流多有合作,生意也越做越大,店裡請了幾十個師傅、學徒幫忙。

 

張徐沛從小生長在糊紙世家,學習製作糊紙。 圖片來源/王亦信

 

從小習藝,最令張徐沛印象深刻的回憶是「出庄」。當時隔壁村的人家一旦有紅白事發生,糊紙店的師傅就會扛著大包小包的材料,像是刀子、剪刀、尺子的工具以及白紙、色紙、玻璃紙、冥紙等材料,翻山越嶺到顧客家裡去做糊紙,吃住都在那邊。短則一兩天,長則可能一兩個月。

 

「顧客會像招待貴賓一樣招待我們!」張徐沛說,甚至有時一天會吃六頓飯,只好趕快吃完又開始趕工,生怕延誤了時辰。

 

那是一個遠去的時代,結婚後張徐沛搬到了新莊,自立門戶開設「新興糊紙店」。幾十年過去,紙紮行業沒落,當年在萬華、大同同樣經營糊紙店的師傅們,紛紛凋敝關門。守著不咸不淡的生意,張徐沛年年如是地堅持了下來。

 

竹枝和紙張結合 打造精緻糊紙作品

 

追溯紙紮工藝的起源,最早可能是古代陪葬用的「俑」轉化而來。在唐朝,因為紙張的大量使用,廉價的紙人、紙錢代替了陶俑,成為民間用來燒化陪葬已故親人的習俗。張徐沛說,台灣的紙紮是從大陸福建省沿海地區傳來的,在經過台人匠師的精心打造,做出了更為精緻的作品。

 

 

許多人誤以為紙紮只能用於喪禮,其實紅事白事都適用。紅事紙紮主要見於各種喜慶類的生命禮儀,或是民間祭神、普度等諸般法事;而白事紙紮則專用於喪事或「做功德」法事。

 

紙紮工藝所使用的材料最基本的有兩項:竹材和紙張。製作過程先從竹材的處理開始,師傅會把竹子初步加工成細竹條或竹蔑,再視所要製作物品的體形製作骨架。如果是做人像,會先用竹枝紮縛成身軀、四肢,並放上頭部,再為人像穿著服裝,還要戴上裝飾品。張徐沛說,人像不會憑空捏造,而是會根據情境,運用不同的典故中的人物為主角,例如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傳、白蛇傳等。

 

張徐沛在處理竹材,把它加工成框架。圖片來源/王亦信

 

若是做房屋的話,會把竹枝綁得更粗編成屋宇,再將紙糊黏上竹架,然後在屋身之上加以各種華麗的色紙和配件。房屋的大小是由師傅和顧客商量擬定,經濟富裕的人家,屋厝的形體更加龐大豪華,張徐沛曾經做過最大的,有到二十尺。

 

在製作工序上,張徐沛仍保留過去的技法,不過所使用的材料則因應時代有所不同。例如過去紮竹的紙筋由棉紙改為玻璃紙,傳統的紙張也有些改為尼龍布、塑膠製配件之類的現代機械化製品取代。張徐沛說,過去他們製作花紋都是手工捏出來的,做出來的紋路有凹凸的觸感,而現今都是機器印刷,觸面光滑,剪裁堪稱完美。但他依舊覺得,手工做出來的東西,有著機器無法取代的感覺。

 

和手作感一起消失的,還有淳樸的人情味。張徐沛說在過去,一戶人家中出了事,整個莊的人都會跑來幫忙張羅後事,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和專業化的殯儀館,即使糊紙依舊被使用,但那份人情味已經不復存在。

 

如今的糊紙房屋,大多採用現代化機器完成。 圖片來源/王亦信

 

創新行銷 讓糊紙走上國際舞台

 

看著父親辛苦地把經營糊紙店,張徐沛的一雙兒女張宛瑩、張徐展決心幫傳統紙紮找新的出路,希望讓已經傳承百年的工藝煥發新機。張宛瑩說,年輕的一輩很多人已不知道糊紙是什麼,因此他們開始推廣工作坊,和民眾互動,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傳統文化。在工作坊中,他們教大小朋友糊紙的技巧,讓大家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做出許多有趣的作品。

 

新興糊紙店也有和插畫家詹昱筑合作,用糊紙製作立體故事書,不僅可以保存這項精緻的文化,也有效地推廣給更多人,更榮獲了「102年新北市薪傳獎傳統藝師獎」。

 

新興糊紙店在台南和小朋友一起完成立體故事書。圖片來源:張宛瑩提供

 

從2013年起,張宛瑩、張徐展開始經營臉書粉絲團「新興糊紙店-紙紮工藝美學」,在上面發表一系列台灣男女紙僕的故事,獲得許多關注,在去年更是被法國專業策展人沙勉托看到,邀請他們到法國巴黎羅浮宮參展。「當初看到訊息還以為是詐騙集團,後來驚訝地發現居然是真的!」

 

在法國,他們展出了一棟紙房屋,舞龍的龍頭龍尾以及龍頭骨架四件作品,歐洲的民眾相當驚訝,「這麼美麗的東西竟然要燒掉!」透過參展,張宛瑩真切感受到東方人對死亡的概念如此敬畏,也體會到糊紙是喪禮文化中瑰麗的寶藏。

 

自己做的糊紙登上國際舞台,張徐沛欣喜之餘,手中的工作卻仍未停下。這位將近古稀之年的老人,已將其一生投入在糊紙工藝,他更希望把本職工作做好,把傳統文化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