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搶孤(一)兩百年曲折波瀾

編碼:00031
文化:頭城搶孤
文/林俐安 圖/林俐安

 

一般民間所說的「頭城搶孤」,實際上全名為「頭城開成寺中元祭典」,我想,若不是頭城在地人的話,應該很少人知道這個全名吧。所謂的「搶孤」,是在鬼門關之際,普渡儀式結束,經由跳鍾馗送走孤魂野鬼之後,於孤棚處舉辦攀登孤棚、孤棧,奪取棧頂之順風旗的競技比賽活動。

 

 

 

頭城搶孤的古往今來

 

頭城中元祭典源自清代,與來台開墾蘭陽平原的吳沙等先民們有關。為了紀念在拓殖過程中,因天災、疾病或械鬥等因素而死去的先民,讓這些孤魂能安心超渡,以及為地方祈求消災解厄,乃在每年的農曆七月舉行普渡法會與搶孤活動,表達對於篳路藍縷的先民們的追念。

 

關於搶孤的最早文獻記載可追溯至道光5年(西元1825年)。當時擔任噶瑪蘭通判的烏竹芳在《噶瑪蘭廳志》中,留下描寫宜蘭地區搶孤的詩句,對祭拜、放水燈、搶孤諸活動有很生動的描述。烏竹芳在詩題下附註說明:「蘭每年七月十五夜,火炬燭天,笙歌喧市,沿溪放燄;家家門首各搭高台,排列供果,無賴之徒爭相奪食,名為搶孤。」從敘述中,略可瞭解清中葉宜蘭搶孤的形式,是各家戶在門前搭台,供人搶奪普渡後的孤食,後才逐漸發展成集中在公廟前方,搭起高大的孤棚,進行集體性競賽的搶孤行為。但因人潮擁擠,民眾你推我爭,往往造成無數的傷亡,清光緒20年(西元1894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有鑒於此,視之為陋習,乃下令禁止。

 

到了日治時期之初,曾政權交替曾停辦兩年搶孤,而後每年都有舉辦,依舊是宜蘭地方相當重要的祭典活動。時至1937年,因蘆溝橋事件爆發的中日戰爭及其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頭城搶孤再次停辦,到了國民政府來台次年才復辦。

 

台灣於日治時期第一位台籍攝影家彭瑞麟所拍攝的頭城搶孤現場。此幅拍攝年代可能為1935年,照片下方所題之日文中譯為:「這是(二戰前)最後一回宜蘭郡頭圍堡(今宜蘭縣頭城鎮)的中元搶孤準備」。翻攝自《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

 

1949年又以發生傷亡事件為由,再度廢止,不過晚近才發現,真正的原因是在當時嚴峻的時局下,搶孤活動讓家家戶戶耗費至鉅,並且集會關係治安問題,因此禁止。 1991年,適逢漢人移居的195周年而有「開蘭一九五」的活動,宜蘭縣政府在縣長游錫堃「文化立縣」的政策思考下,遂請求頭城恢復搶孤活動,將它推廣給更多人認識,成為舉國矚目的「宜蘭活動」。2003年成立社團法人「宜蘭縣頭城鎮中元祭典協會」,接手辦理到今日。近兩百年的風雨飄搖,留下的是一個深具文化性、紀念性、和在地性的祭典活動。

 

1991年「開蘭一九五」活動復辦頭城搶孤,場地改至頭城文小二用地。翻攝自《頭城搶孤──歷史、祭典與工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