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影不用相機:凍結光陰於筆下的肖像畫師

編碼:00029
文化:肖像
保存人:黃明輝
文/林俐安 圖/林俐安

 

大隱於市的幽靜畫室

 

和藹可親的黃明輝和背後他的眾多作品。

 

在車流穿梭不息的大馬路上,黃明輝的畫室就位在路口的第一間。甫踏入畫室,黃明輝靦腆地拿給我們放在一旁的飲料,貼心的舉動洗去奔波的疲憊和來訪前的緊張。

 

坐定位後,才發現我們幾乎占滿了整間畫室。環顧四周,可以看到牆壁上掛滿了黃明輝自開始學習至今所繪的肖像畫,有歐巴馬、維多利亞女王、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等中外名人,也有其親人的畫作,這些栩栩如生、饒富韻味的畫作,都是他觀察一張圖片或是照片,一筆一畫慢慢勾勒出來的。

 

圖上排由左至右分別是蔣介石、維多利亞女王、孫中山,下排由左至右分別是蔣介石、蔣經國、歐巴馬。

 

 

肖像畫的過往歷史

 

畫肖像這門藝術,在相機未誕生之前早已流傳千年,是紀錄人物容顏的一道手法。照片尚未發明之前,人物的容貌都要倚賴肖像畫師的巧手,再搭配上襯托其氣質的景物,將人物特徵畫得活靈活現。傳說以往宮廷選妃時,常有女性巴結肖像畫師,把醜的畫成美的,美的畫成更加豔麗,爭奇鬥豔以獲得皇帝青睞。又如,在教科書上都會看到的法國拿破崙或中國乾隆皇帝的肖像,可知在歷史上占有一地之位的人,都會希望能讓畫師畫下自己的容顏,供後人瞻仰。

 

黃明輝告訴我們,在畫肖像的技巧上,中國繪畫多採正面視角,以淡墨的線條勾勒出輪廓。通常先以墨色做出體積、凹凸層次,然後再用「固定色」暈染,讓整體比較具有平面感,著重的是由內在精神的感受來賦予外在形式的表現;但西方繪畫重視人物受光線照射後的明暗對比,凸顯臉部五官的立體感,後方背景採「透視法」,具有立體空間感,強調的是以外在形式的表現來傳達內在精神。

 

 

唯妙唯肖 畫中人物躍然紙上

 

談起習畫過程,黃明輝說,自小學畢業之後,即北上寄居在親戚家,一方面謀職,一方面也不忘自己對於美術的熱愛。他時常到圖書館或書店找圖畫自學,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線條、肌肉的紋理、服裝的皺褶、光線的明暗等等,憑藉自我的摸索無師自通,畫著畫著也累積至今日豐厚的成果。

 

看著黃明輝介紹著他畫外婆的畫,仔細地說明這一橫、那一豎如何刻畫出外婆臉上的歲月痕跡,衣服在陽光照射下所呈現的明亮與陰暗面,聽者聽著彷彿融入了當下的時空背景,眼前的外婆與景色歷歷在目。

 

這幅「畫師的外婆」繪於一九七三年,照片因為經歷時間長久的洗刷而褪去了它的色彩,但油畫不曾因為這四十年的時光流逝而失去它原本的樣貌。它,抵抗時間的洪流而保存記憶最初的樣貌,我想這是黃明輝不受相機和手機的誘惑,堅持用油畫創作人物肖像的原因。

 

黃明輝繪於一九七三年的畫作「畫師的外婆」。

 

由於他畫肖像十分逼真,以前曾有念美術科系的學生來請他幫忙作畫。而除了人像以外,黃明輝亦接觸不同的創作媒材,他曾經畫過一幅特別的作品,將風景畫繪在砧板上的創作,看起來脫俗大方。

 

黃明輝與砧板畫阿里山火車。

 

 

返璞歸真  一筆一畫刻畫容顏

 

在現今相機、手機功能如此普及且進步的社會中,畫肖像的鼎盛時期已過,從事畫肖像的人紛紛離開跑道,另求他職。而在轉移陣地到故宮路之前,過去在士林老街生活許久的黃明輝,也因租金調漲不得不離開。畫室狹小,空間不足,無法大量創作去參展讓更多人認識到肖像畫的美,也是黃明輝心中的遺憾。

 

對於肖像畫的價值,黃明輝仍堅持著,用有溫度的畫筆,記錄下畫中人物細微的表現。科技發達至此,高畫質的照片已是人人唾手可得的物品,而黃明輝還是默默的,用它溫厚的筆觸,抵擋時間的洪流,在畫布上留下最美好的一瞬間。

 

黃明輝站在店面門口,招牌「黃明輝畫室」與旁邊的字皆是他親手所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