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夢尋未來 「竹簾幫主」莊文勇

編碼:00022
單位:篁城竹簾
文化:竹簾
保存人:莊文勇
文/劉玟秀 圖/劉玟秀

 

一踏進篁城竹簾,便聞竹子飄香。

 

關於竹子,大部分的人多半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若仔細想想,或許還能想起生活中的竹製品。

 

曾幾何時,生活中的用品開始被不易摔的塑膠和冰冷的鐵製品給取代,直到近年才開始流行起木作的手感溫度。

 

竹子看似不起眼,不同於木材需耗費二十年的養成,一天可生長三至四十公分,且只需要三年便可成材,可說是兼具了美感、溫度和環保的素材。

 

有感於竹子被世人逐漸遺忘,自稱「竹廉幫老大」的莊文勇及女兒莊博惠將篁城竹簾作為推廣基地,分享竹藝之美。

 

篁城竹簾師傅莊文勇。

 

 

堅持品質 根留台灣

 

篁城竹簾原本名作「新東竹行」,當時主要從事竹業買賣,創辦人為莊仕勳,走遍全台產竹地區,最後看重尖石、五峰所盛產的桂竹,於民國40年決定將轉運點竹東作為買賣基地。直到民國66年退休後,便將產業傳承給兒子莊文勇。

 

剛接手新東竹行,莊文勇便面臨了中國的削價競爭。由於加工成本低,許多台商看中商機也擔心受淘汰,多半外移到中國。「我也過去看看,考察了三次,發現的那裡沒有桂竹。」堅持品質的莊文勇最後選擇根留台灣:「桂竹表面光滑細緻,韌性好,彈力佳。竹材密度高而紮實,製作出的竹製品不容易斷,因此我堅持使用它。」

 

為增加競爭力,莊文勇應用過去在紡織廠工作的經驗,結合了織布機的原理與技法,製作編法多變的竹簾,將原本單純的竹業買賣做轉型,於民國71年更名為「篁城竹簾」。

 

為增加競爭力,莊文勇將原本的竹業買賣轉型為編織竹簾。

 

莊文勇應用過去在紡織廠工作的經驗,製作編法多變的竹簾。

 

 

年輕人返鄉新契機

 

「時代在變,竹子加工已經是夕陽產業了,」莊文勇感嘆:「篁城竹簾能走到今天,我認為最主要就是年輕人的力量!」他指出,全台還在經營竹子相關產業的其實不多,無法生存的最主要原因就在於傳承的斷層。

 

莊文勇分享,在面對中國削價競爭時,許多師傅出走到對岸打拼,失敗後再回到台灣,「當年輕人看到上一代的失敗,看不見產業的希望,自然不想繼承家業。」他很慶幸自己選擇留在台灣,帶領女兒從竹子堆長大,並看見竹藝的希望。

 

莊文勇將篁城竹簾的成功,歸功於放手讓女兒承接老技藝。「年輕人缺的是甚麼?」莊文勇指出:「資金和經驗。而我們老一輩有的是資金和經驗,缺的是創意。兩者相結合就可以創造未來!」

 

在傳承的過程當中,莊文勇也曾和女兒意見相左,「在建立文化館時,女兒提議要蓋黑色的建築,我被嚇到了,」他笑說:「我想,哪有房子是黑色的啊?當然是要亮一點才吸引人啊!」然而經過女兒解釋其構想後,莊文勇便同意了。

 

「她說,房子暗一點才能突顯竹藝和竹製品的亮點。我覺得,這構想也不錯!」果然,文化館一蓋好,便吸引許多人駐足參觀,更成為鎮上的新亮點。

 

有了這樣的經驗,莊文勇看見了「年輕人返鄉」的必要性,因此他開始推「生產鏈合作」,希望透過協助產竹部落的原住民就業,讓原住民根留地方。「一方面希望讓原住民有工作的機會,讓他們砍收竹子、學會竹編跟竹藝創作;一方面也是希望能推廣竹藝。更重要的是,讓原住民返鄉,讓他們看見希望,最後能選擇留在部落!」莊文勇表示。

 

竹簾與客家花布的結合。

 

竹製環保餐具組。

 

 

竹舊夢 竹新歡

 

篁城竹簾在從設計系畢業的女兒莊博惠接手後,開始有了更多變化。

 

莊博惠運用巧思及現代化設計,將傳統、藝術及生活三者合而為一,設計出一系列的創意產品,將竹簾結合客家花布,應用在餐捲簾、杯墊、餐具簾、禮盒、門簾上,更結合日常生活及創意研發出多項產品,從環保餐具、檯燈、吊燈,到收納箱及樂器,讓竹製品更貼近現代化生活。

 

以發揚竹藝之美做為使命,莊文勇及莊博惠始終未曾停下腳步,於民國94年結合了現代化設計和空間的自然美學,建立了「篁城竹簾文化館」,並以「將竹子帶入生活」為目標,透過遊戲、DIY體驗及導覽,帶領大家更深入了解竹文化。

 

莊文勇期望讓竹藝在世界飄香。

 

關於未來的發展,除了協助部落發展外,莊文勇更將推廣竹子在綠建築上的應用,不只希望能將自家產品發揚光大,更希望能讓竹子加工的手藝長久地在世界飄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