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時代的教堂 中山基督長老會

編碼:00004
單位: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文化:條通古蹟
保存人:簡永文
文/劉玟秀 圖/陳菱萱
 

寧靜的教堂是讓人們心靈休憩的地方。

 
繁華的林森北路上座落了一座三層樓的靜謐鐘塔,褐色磚塊攀匐在銀白發亮的外牆上,峭拔的尖肋拱頂給人一種神秘、哀婉、崇高的感覺,在人車來往的街道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建於日昭和年間12年(西元1927年3月),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因著莊嚴典雅的仿英國哥德式教堂而聞名,從高處往下看,可見教堂屋頂呈十字架形狀,教堂內的絢麗的花窗玻璃述說的是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藍色象徵天國,紅色象徵基督的鮮血。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因莊嚴典雅的哥德式外觀而聞名。(照片提供: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見證百年歷史 教堂永垂不朽
 
3歲起便在中山教會長大的教會主任簡永文回憶,早期會友們都是搭乘三輪車來教會,教堂清晨時還會敲鐘,擔任「叫醒社區居民」的角色,是條通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而教會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土地,簡永文觀察:「早期中山教會佔地很廣,教堂外有悠靜的林木草坪,後來土地被徵收了。」在拓寬林森北路及長安東路後,教會土地一下少了許多,而長安東路也由日本時代的四條通變成了交通要道。
 
教堂的變遷正刻劃著中山區的歷史。教堂附近在日治時期被稱為大正町,因此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原名為「聖公會大正町教會」,信徒中亦有部份台籍長老會人士。直到日本人撤退後,郭馬西牧師及王慶基長老等向國民政府申請捐贈,歷經二十餘年奔走努力,1982年於立法院三讀通過,正式歸入「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北市中山基督長老教會」名下。1996年台北市政府因其建築的重要性,指定為市定古蹟,因著中山教會多年來的保養與運用,近百年歷史的教堂至今仍堅固美觀。
 
歷經晚清、日本、國民黨政府等不同政權的統治,儘管面臨清朝的宣教困境及教案、日據時代的皇民化運動和政教糾葛,以及國民黨政府時期的二二八、白色恐怖、美麗島等政治慘案,教會依舊屹立不搖,簡永文補充:「也因為認同臺灣這片土地,每每有不公不義的事件,長老會都會跳出來連署發聲。」

 

昔日條通一帶的最高建築,今日卻受高樓大廈包圍。

 
 

繁華喧囂下的寧靜聖堂

 
望向四周的高樓大廈,簡永文無奈地笑:「過去教堂是林森北路上最高聳、耀眼的建築,如今卻被一座座建成的豪宅、商業大樓包圍,教堂反而成了較矮的建築。」
 
位於環境複雜的條通區,教會儼然成了都市叢林中的一彎寧靜涓流,「臺灣經濟發展發展到一個階段,現代人的腳步慢不下來,教會始終是一處讓人們心靈休憩的地方。」簡永文觀察,條通區早期就是商業貿易活絡之處,不少店面是因日本商人而生存;前幾年觀光興盛,許多大樓便成了商旅;不變的是,夜晚依舊繽紛,無論是長安東路上人聲鼎沸的海產店,或是巷弄中的特種行業,他苦笑:「會友們上教堂時途經過特種行業,總要加快腳步,以免被招攬。」
 
教會凝聚了條通社區,一周舉辦五十多場聚會,包含禱告、合唱、主日學、樂齡活動等,讓三百多人因此而同在。教徒之外,因為高雅的仿哥德式建築,吸引了國內外人士的不經意造訪,簡永文笑分享:「日本人看到我們的建築都說:『好大的教堂!』但洋人看了眼建築便說:『耶,怎麼這麼小?』」

 

古雅教堂是變化快速的條通社區一個永恆不變的時代象徵。(照片提供:中山基督長老教會)

 
 
老社區 新契機
 
教會也與鄰近四個里合作,共同舉辦社區活動,風災時提供急難救助,選舉時成為投開票所。有著長期合作經驗,簡永文觀察:「條通是個老社區,這裡的人多半從事商業活動,年輕人因此旅居國外,漸漸地人口老化,越來越少年輕人和小孩。」
 
有感於此,教會創辦松梅大學,提供年長者豐富的課程與社團生活,簡永文表示:「長老會看見了社區的這項需求,人口紅率即將用盡,我們希望讓長者在社區中更有參與感。」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有信心成為「社區的光和鹽」,為老社區帶來新契機!
 
 

分享到